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失眠困扰何时休?中医来解忧 - 数字报刊系统 麻醉会影响记忆力吗?别担心! 宫颈癌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失眠困扰何时休?中医来解忧 血液净化,心脏也受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困扰何时休?中医来解忧

作者:玉林市玉州区妇幼保健院 陈紫来

夜幕降临,本该是身心放松,进入甜美梦乡的时刻,但许多人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失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实则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让人在第二天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在西医之外,中医提供了另一种看待失眠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并分享一系列简单实用的中医方法,助您摆脱失眠困扰。

失眠,中医怎么说?

在中医里,失眠被称为“不寐”,意为难以入睡或睡眠不实。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失眠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心火亢盛型(表现为心烦意乱、口舌生疮)、肝郁化火型(情绪易怒、胸胁胀痛)、阴虚火旺型(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

失眠的根源在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例如,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伤及心脾,导致心神不宁;晚餐过饱或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会增加脾胃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过度劳累或缺乏运动,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辨识失眠的简易方法

要改善失眠,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失眠。中医通过观察症状、舌象和脉象来辨识失眠类型。

观察症状:如果您入睡困难,且伴有心烦意乱、口干舌燥,可能是心火亢盛;若您容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且情绪易怒,可能是肝郁化火;若您多梦、盗汗、手足心热,则可能是阴虚火旺。

舌诊与脉诊:虽然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您可以简单观察自己的舌苔。若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有热;若舌苔薄白,可能表示气血两虚。脉象方面,若脉搏跳动快而有力,可能表示心火旺盛;若脉搏跳动细而无力,可能表示阴虚。

中医调理失眠的四大法宝

1. 调整作息,顺应自然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因此,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晚上9点至11点是肝经当令,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肝血;凌晨1点至3点是胆经当令,此时熟睡有助于胆汁分泌和新陈代谢。因此,建议晚上9点至11点之间入睡,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

2. 饮食调养,平衡阴阳

饮食对睡眠的影响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助眠食物和应避免的食物:

助眠食物:小米富含色氨酸,有助于睡眠;红枣、核桃、莲子等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牛奶含有色氨酸和钙,有助于放松神经。

避免食物:咖啡、浓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辛辣、油腻食物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失眠;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振。

3. 情志调节,宁心安神

情志内伤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

深呼吸:当您感到焦虑或紧张时,尝试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想象自己正在吸收大自然的能量;呼气时,将烦恼和焦虑排出体外。

冥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当思绪飘走时,轻轻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

正念练习:学会接受并观察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试图改变它们。这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荐了一些情志疗法,如听音乐、练习书法、园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4.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按摩和推拿等,这些方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失眠。

针灸与拔罐: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睡眠。拔罐则通过负压作用,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疲劳。这些方法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按摩与推拿:您可以在家自行按摩一些助眠穴位,如神门(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尺侧端)、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安眠穴(位于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或中指轻轻按揉这些穴位,每次5-10分钟,每天1-2次。

耳穴压豆:将王不留行籽或绿豆等小颗粒贴在耳廓上的特定穴位上,通过持续刺激这些穴位来改善睡眠。

温馨提醒与预防建议

虽然中医方法能改善失眠,但需注意:持之以恒是关键,改善需时间;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预防失眠,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愉快心情。小贴士:保持卧室安静、黑暗、适宜温度,减少电子设备使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音乐或泡澡,以促进睡眠。

结语

失眠虽然困扰着许多人,但中医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调理方法。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调养、情志调节和中医外治法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改善失眠症状,恢复健康的睡眠。愿您每晚都能拥有一个甜美的梦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