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看牙时,那些闪闪发光的器械安全吗 - 数字报刊系统 产后抑郁的护理方法 混合痔不尴尬,护理有妙招 看牙时,那些闪闪发光的器械安全吗 胆管癌术后康复,运动助力更健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牙时,那些闪闪发光的器械安全吗

作者:广东省封开县中医院 罗春梅


当你躺在牙科治疗椅上,望着医生手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器械,你是否对那些牙科器械感到好奇又有些担忧?这些器械是否干净?会不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因为口腔环境潮湿温暖,极易成为细菌的温床。那么,牙科器械究竟安不安全?本文将为你揭开这个谜团,详细阐述牙科器械从使用到消毒灭菌的全过程,让你了解每一步如何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从而让你在接受治疗时更加安心、放心。

 

一、牙科器械消毒灭菌的重要性

 

口腔环境细菌丛生,牙科治疗中器械直接与患者口腔组织、血液及唾液接触。若器械未经严格消毒灭菌,极易成为细菌和病毒传播的桥梁,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导致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传播。因此,牙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牙科器械安全知识,助你安心看牙,享受健康口腔吧。

 

二、牙科器械消毒灭菌的流程

 

为了确保牙科器械的安全,医院会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灭菌。首先,牙科器械会根据其接触患者组织程度的不同,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器械,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高危器械: 会穿透软组织、接触骨或进入无菌组织,如拔牙钳、根管扩大器等。因其使用风险高,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常采用高温压力蒸汽灭菌法,以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灭菌后,这些器械需无菌保存,以确保其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无菌状态。

 

中危器械: 是与完整黏膜接触,但不进入无菌组织、器官、血流,也不触及破损皮肤或黏膜的口腔器械,例如口镜、镊子等。这类器械需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常用化学浸泡(如戊二醛)或低温等离子灭菌。处理后,器械应清洁保存,以维持其卫生状态并降低感染风险。

 

 

低危器械:在口腔诊疗中不直接或仅间接接触患者口腔,如调刀、卡尺橡皮障架等。这类器械虽可能受微生物污染,但通常无害,仅在病原微生物达到一定量时才会造成危害。因此,需进行中低水平消毒,常用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后,应清洁保存,以确保其卫生状态,降低潜在感染风险。

 

三、如何判断牙科器械是否消毒灭菌合格

 

1.物理监测:物理监测是通过观察消毒灭菌设备运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判断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例如,高压蒸汽灭菌需要在121℃下维持至少15分钟,或者134℃下维持3分钟以上。如果设备运行参数不符合标准,灭菌效果就无法保证。物理监测是日常操作中最常用的监测方法,能够实时反映灭菌过程是否正常。

 

2.化学监测: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剂或指示卡,通过颜色变化判断灭菌是否合格。例如,将化学指示卡放入灭菌包内,灭菌后观察颜色是否从初始色变为标准色。如果颜色变化符合要求,说明灭菌条件达到标准;如果颜色变化不完全,则表明灭菌过程可能存在问题。化学监测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提供结果,是日常监测的重要补充。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使用对灭菌条件高度敏感的微生物孢子进行测试。将孢子测试包放入灭菌设备中,灭菌后取出培养。如果孢子被完全杀死,说明灭菌合格;如果孢子存活,则表明灭菌失败。生物监测通常每月进行一次,是验证灭菌效果的金标准。

 

每灭菌周期结束后,需检查物理参数和化学指示物,确认与规定灭菌参数一致后,灭菌物品方可放行。若监测不合格,应禁放并查找原因,重新调整后监测,必要时做生物监测,合格后方能再次使用灭菌器,全程需记录,以保障诊疗安全。

 

四、如何选择安全的就医环境呢?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正规医疗机构通常具备完善的消毒灭菌设施和严格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保障器械的安全。

 

观察诊室环境: 就诊时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如佩戴口罩、帽子、手套,操作前后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医院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主动询问: 如果对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有疑问,可以主动询问医护人员,了解器械的处理流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 看牙前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看牙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避免感染。

 

总之,看牙时牙科器械的消毒灭菌是否达标,也是确保我们安全的关键步骤。作为患者,我们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守护我们的口腔健康,让看牙成为一次安心的健康守护。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