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核心动力源,为全身供血供氧。当冠状动脉因斑块沉积、狭窄或痉挛受阻,心肌供血不足,便会引发常见却易被忽视的心绞痛。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3亿,心绞痛是急性心梗、心衰等严重事件的预警信号。今天,让我们了解心绞痛,学会识别症状,及早干预,为心脏健康筑牢防线。
心绞痛:心脏的“求救信号”
心绞痛,医学上称为“心肌缺血性胸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它的本质是心脏在“喊饿”——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心肌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但狭窄的血管无法及时供血,就会触发疼痛警报。
心绞痛分为两种类型:
稳定性心绞痛:疼痛多在体力活动(如爬楼、快走)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分钟内缓解,症状相对固定,像“定时闹钟”一样可预测。
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更频繁、更剧烈,甚至在静息时发作,提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引发血栓,是心肌梗死的“前奏曲”。
揪出心绞痛的“伪装者”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有时疼痛会放射至左肩、下颌、手臂或背部。但并非所有心绞痛都“按套路出牌”,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或胃部不适,容易与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混淆。
如何辨别?
疼痛特点:心绞痛通常持续3-5分钟,不会超过15分钟;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需警惕心梗。
诱因与缓解: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是心绞痛的典型模式;若疼痛与进食相关,则更可能是胃病。
伴随症状:心绞痛常伴有出汗、恶心、头晕,而胃病多伴反酸、烧心。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心绞痛并非老年人“专属”,特定人群需警惕:三高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硬化;烟民的烟草毒素损伤血管;肥胖者腹部脂肪增加心脏负担;长期精神紧张者易血管痉挛。此外,寒冷、饱餐、用力排便及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均易诱发心绞痛,需加强防范。
诊断心绞痛:科学手段来帮忙
当怀疑心绞痛时,医生会通过以下方法“抽丝剥茧”: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
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但运动负荷试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捕捉到心肌缺血的“蛛丝马迹”。
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缺血对心脏的影响。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微创手术向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直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警惕误区:
有人认为“心绞痛必须剧烈疼痛”,其实很多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气短。
有人将心绞痛与“胃痛”混淆,自行服用胃药而延误治疗。
心绞痛发作:争分夺秒的“急救战”
如果突然出现心绞痛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分钟,最多3次。若疼痛缓解,需尽快就医评估;若症状持续不缓解,立即拨打120。
保持冷静:深呼吸,避免过度紧张导致心率加快。
长期管理:与心绞痛“和平共处”
心绞痛治疗旨在缓解症状、防心梗、改善预后,方案需依病情定制。药物治疗方面,可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防血栓,他汀类药物降脂稳斑块,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心肌耗氧。介入治疗上,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可通过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恢复血流。此外,生活方式干预也至关重要,饮食应低盐低脂,多吃蔬果、全谷物,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还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高危人群: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需重视健康管理。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血脂、血糖和血压检查,严格遵医嘱用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同时,留意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预警信号,一旦出现及时就医。
结语:行动起来,守护心脏健康
心绞痛并非“绝症”,但忽视症状、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时间就是心肌,每分钟延误都可能让更多心肌细胞受损。从现在起,养成健康习惯,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心脏是生命“发动机”,愿你成为它的守护者,远离心绞痛威胁,拥抱健康人生!急救可备硝酸甘油,并熟悉医院急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