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心脏起搏器,如同给心脏安装了一位“智能管家”,能帮助它规律跳动。然而,安装起搏器后并非一劳永逸,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才能让起搏器更好地工作,提升生活质量。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生活护理要点。
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它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
术后初期护理
术后24小时内,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起搏器电极脱位。期间可适当翻身、屈伸下肢,但要避免增加胸部压力或牵拉伤口的动作。
伤口护理也不容忽视,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通常盐袋压迫6至12小时以减少出血风险,并按医嘱换药,密切观察伤口。若出现出血、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第二天起,可在医生或家属协助下,进行患侧手臂轻微上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下是具体的康复计划——
术后第2日:握拳运动。患者身体放松,上肢伸直,双肩自然下垂,五指用力伸直再握拳,频率为3至4次/日,5至10分钟/次。
术后第3日:外展运动。上肢尽量往两侧伸,收回再打开,逐渐练到水平位,频率为2至3次/日,10至15分钟/次。
术后第4日:前屈运动。站立位,上肢尽量向前伸展,频率为2至3次/日,10至15分钟/次。
术后第5日:后伸运动。站立位,上肢尽量往后伸展,频率为2至3次/日,10至15分钟/次。
术后第6日:旋臂运动。站立位,上肢以肩为轴,用力旋前再旋后,频率为2至3次/日,10至15分钟/次。
术后第7日:攀岩运动。面对墙壁,手指放于墙壁上逐渐向上爬,频率为1至2次/日,5至10分钟/次。
术后第8日:绕头运动。站立位,身体不可弯曲,上肢抬起从同侧耳部逐渐绕向对侧耳部,频率为1至2次/日,5至10分钟/次。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生活需多加留意。避免剧烈运动,像跑步、举重、拳击等,以防影响起搏器工作或电极移位,但散步、慢跑、打太极等适度活动有益健康,能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远离强磁场环境,勿近距离接触大功率磁铁、电磁灶、微波炉、高压线等。手机别放植入侧上衣口袋,与起搏器保持15cm以上距离。做磁共振检查前,一定告知医生装了起搏器并做好防护。
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避免喝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
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同时,尽量戒烟限酒。
用药时,告知医生装了起搏器,尤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生素前,需咨询医生意见。
定期复查与监测
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评估起搏器性能和电池状态。复查频率在术后短期内较为密集,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等,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和起搏器工作状况调整。医生会通过程控仪检查起搏器各项参数,确保其正常工作。
患者还应学会自我管理,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部疼痛、突然晕厥、心跳不规律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心理调适与社交活动
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时需保持乐观心态,积极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如参加社区活动、兴趣小组等。
适度社交能转移注意力,让患者感受生活乐趣,有助于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提升生活质量。若心理问题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总结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技术成熟,但术后生活护理同样重要。遵循医生建议,注意日常生活各方面,可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应了解起搏器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颗“心跳自由”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