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其具体作用有哪些?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接种疫苗除了预防老百姓常说的感染,还有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1、预防严重传染病。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威胁。疫苗可以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获得针对该种疾病的免疫保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坚持免疫规划策略,主要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均降至历史最低发病水平。
2、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当一定比例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可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即使有少数因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无法接种疫苗的儿童,由于周围大部分人具有免疫力,阻断了病原体传播途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
3、降低疾病负担与医疗成本。预防比治疗更经济。疫苗可减少因疾病导致的住院、残疾甚至死亡,显著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例如流脑、乙脑等疾病,因疫苗普及已大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接种疫苗,可谓是守护生命的“隐形盾牌”。
二、接种的疫苗种类为何越来越多?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动态调整。我国免疫规划疫苗从1978年的“四苗防六病”扩展至如今的“14苗防15病”。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后新增了乙脑、流脑、甲肝、麻腮风等疫苗,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2、科学技术进步驱动疫苗研发创新,新型疫苗层出不穷,覆盖病种从单一病原体向多价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延伸。如能预防癌症的HPV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多联多价疫苗有13价和23价肺炎疫苗、三价和五价轮状病毒疫苗、ACYW135脑膜炎球菌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等。新疫苗的出现,给家长更多的选择,给孩子更多的保护。
那么,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可分为两大类: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有相同的接种权利。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及时给孩子接种。此类疫苗如果漏种,可能会影响宝宝入托、入学、出国。非免疫规划疫苗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此类疫苗保护孩子的健康同等重要,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补充,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免费苗没有区别。
三、对于疫苗的安全性,有哪些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
在我国,疫苗安全是受法律保障的。《疫苗管理法》对疫苗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受种者接种的疫苗安全、有效、可及,为坚守公共卫生安全底线、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批签发制度
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每批疫苗,都要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批签发机构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审核、检验,符合要求的发给批签发证明;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销售,予以销毁。
3、全程电子追溯制度
我国已实现了每支疫苗从生产、流通到接种全过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非法疫苗的流入,同时确保有质量风险的疫苗可及时召回。
四、接种疫苗有什么注意事项?
1、接种前
首先,需要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如果儿童正在患过敏性疾病,或正处在发热、急性疾病发作期等,建议暂缓接种,否则不仅会影响到接种效果,也可能导致儿童的病情加重。
其次,提前给儿童洗澡,换上柔软宽松的衣物。疫苗接种之后会在皮肤上留下针眼,为避免局部细菌感染,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给儿童洗澡。
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预防接种之前,家长应避免儿童饮食过量或处于饥饿状态。在接种口服型疫苗前后半小时不要给孩子喂奶,避免回奶将疫苗吐出。
2、接种现场
1、了解接种禁忌症和暂缓接种的情况
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
(2)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4)各种疫苗其他接种禁忌详见疫苗说明书。
常见暂缓接种的情况有:正在发热,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患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
2、签署知情告知书
医疗卫生人员要告知疫苗相关信息,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有无接种禁忌等,儿童监护人应当如实提供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医疗卫生人员如实记录并提出医学建议后,监护人需签署接种知情告知或知情同意书。
3、接种后
接种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因为有极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情况,这些情况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为了使急性过敏反应得到及时救治,以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需要在接种单位指定区域留观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