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忍受关节疼痛的折磨,连日常行走、起身都变得艰难,这是许多严重关节疾病患者的真实写照。关节置换手术,就像一道曙光,为他们带来了重新自由活动的希望。然而,做完手术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术后恢复的过程同样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手术最终能否达到理想效果。
术后护理要精心
伤口护理是关键:保持伤口干燥清洁,这是预防感染的重要基础。术后医生会定期换药,患者及家属要留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周围皮肤是否红肿。若发现伤口出现异味、异常分泌物,或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务必及时告知医生。一般术后2周左右伤口可拆线,在此期间要避免碰撞、拉扯伤口,防止裂开。
体位管理不可少:下肢关节置换后,患者要避免交叉腿、跷二郎腿及屈髋超过90度的动作,这些姿势会增加髋关节假体脱位风险。休息时可在患肢下方垫软枕,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肩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需外展固定,可在腋下垫大棉垫,使肩关节处于外展45度、前屈45度、旋转中立位,保护桡神经和尺神经。
密切关注身体变化:术后前几天,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同时抽血检查电解质,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患者自己也要留意身体感受,若出现心慌、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麻醉恢复后,会常规拍摄患处 X 线片,检查人工关节位置,以便后续随访观察。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
早期活动促恢复:术后应尽早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一般术后当天即可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活动,如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这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天,在医生指导下可尝试下床活动,初次下床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左右即可,让置换关节逐渐适应下地负重。
分阶段强化锻炼:术后一周,可逐渐开展膝关节屈伸活动。之后,逐步加强下肢肌肉锻炼和关节屈伸锻炼,增加关节活动角度和活动量。例如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髋关节外展、内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随着恢复情况向好,逐渐过渡到正常走路。康复训练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自身恢复状况调整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有条件,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训练。
多样训练全面提升:除了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还可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平衡训练能增强身体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可借助平衡板、平衡球等工具练习。步态训练则有助于恢复正常行走姿势,改善行走功能,患者可在平坦地面进行慢走练习,注意纠正不良步态。
饮食与生活习惯助力恢复
营养均衡很重要:增加蛋白质摄入对术后恢复意义重大,瘦肉、鱼、豆类、坚果等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有助于修复和构建肌肉组织。同时,要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等。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保持适当体重,减轻关节负担。例如,肥胖患者可适当减少主食量,增加蔬菜摄入。此外,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它们会影响骨骼健康和免疫系统功能,不利于术后康复。
生活细节需注意: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减少关节承受的压力。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摔倒,可选择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使用拐杖、助行器辅助行动,减轻关节压力,特别是在术后初期。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坐下还是站立,都要挺胸抬头,减轻关节负担,预防关节变形。
定期随访保健康:定期到医院随访,让医生了解康复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康复计划,确保恢复进程顺利。随访时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 等,评估人工关节位置和愈合情况。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如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等,都可及时向医生咨询,获取专业指导。
关节置换后的恢复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共同努力。严格遵循上述小妙招,认真做好术后护理,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随访,就能最大程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