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高血压患者如何中医养生 - 数字报刊系统 痛风患者的饮食禁忌 超声检查:甲状腺健康的“侦察兵” 血液里的“异形者”:异形淋巴细胞 高血压患者如何中医养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血压患者如何中医养生

作者: 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卫生院 明晓利


高血压,作为常见慢性病,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当血压持续超出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这一正常范围,便被界定为高血压。虽然高血压在中医中没有直接的对应病名,但中医可以根据高血压导致的症状,如眩晕、头痛等,进行辨证施治。接下来说说高血压患者如何通过中医养生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效果。

饮食调养 —— 药食同源降血压

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稳定血压。首先,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和高糖食物。推荐食物包括:

1.新鲜蔬果:如绿豆、冬瓜、苦瓜(清心火、降血压)、芹菜、韭菜、西兰花等,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高血压。

2.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富含膳食纤维,利于控制体重和血压。

3.特定食物:海带(降压、降脂)、茄子(调节胆固醇、提升毛细血管免疫力)、黄瓜(控制胆固醇、扩张血管)、大白菜(降低粥样硬化风险)、番茄(降压,适合眼底出血者)和紫菜(降低胆固醇,与决明子同煎可治疗高血压)。

情志调节 —— 心平气和血压稳

中医强调情志对健康的影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

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书法、绘画、养花种草等方式来舒缓情绪,转移注意力,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平时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

适度运动 —— 动静结合促循环

适当的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中医主张动静结合,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动作舒缓、刚柔相济,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循环,对高血压患者十分适宜。

患者每周可进行 3 - 5 次太极拳或八段锦练习,每次 30 - 60 分钟。另外,散步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步幅适中、速度均匀,也能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打篮球等,以免引起血压骤升,发生意外。

药物治疗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高血压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中成药或方剂来辅助治疗。

1.中成药:如牛黄降压丸、罗布麻降压片、清脑降压片等,这些药物通常能够起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有助于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2.中药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可能会开具一些中药方剂,如七子汤、杜仲肾气汤、天麻钩藤汤等,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调和气血等方式来调理高血压。

针灸与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调理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1.针灸治疗:常用的主穴包括风池、太冲、百会、合谷、曲池、三阴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可能会选择相应的配穴进行针灸,如肝火亢盛配行间、曲泉;阴虚阳亢配肾俞、肝俞等。

2.推拿按摩: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太阳穴、曲池穴等。推拿按摩这些穴位通常可以起到息风醒脑、通络止痛等作用,有助于缓解高血压所致的不适症状,如眩晕、头痛等。

穴位贴敷与耳背放血疗法

在太冲、太溪、涌泉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刺激穴位,达到调节血压的效果。耳背放血疗法则是通过在耳背特定穴位放血,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高血压症状。注意这些疗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起居有常 —— 顺应自然保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协调,高血压患者要做到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尽量在 10 点前入睡,早晨 6 - 7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的阳气升发和收藏规律。

注意季节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春季阳气上升,血压容易波动,应注意保暖,避免过早减衣;夏季炎热,人体血管扩张,血压相对较低,但要避免贪凉,以防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冬季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

结语

总之,高血压的中医养生调理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症状的治疗,而是通过整体调节,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调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远离高血压的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