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急救措施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理疗让宝宝远离抗生素 中风康复的基本知识与小妙招 食管癌,早期发现很关键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急救措施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急救措施

作者: 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石冰霞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状况,它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每年,我国有数十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了解心脏骤停及其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尤其是掌握“黄金四分钟”的急救原则,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发停止跳动或者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泵血功能消失,各重要器官(如脑、肝、肾等)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心脏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心源性病因通常是由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非心源性病因则是由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如药物反应、严重感染、失血、离子紊乱等。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患者通常在10秒左右就会出现意识丧失,突然倒地。随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意识丧失:患者失去知觉,无法回应外界刺激。

2.呼吸断续:呼吸变得微弱或不规则,甚至停止。

3.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由于血液循环中断,皮肤颜色可能变得苍白或呈现青紫色。

4.瞳孔散大:眼睛瞳孔失去调节能力,变得散大。

5.大小便失禁:由于神经系统失控,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

6.颈、股动脉搏动消失:触摸患者颈部或大腿根部的动脉,无法感受到搏动。

7.心音消失:听诊时,无法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5~10秒: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可能出现全身抽搐。

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可能出现“脑死亡”或“植物状态”。

因此,心脏骤停的抢救时间需要争分夺秒,越快越好。在心脏骤停的前6分钟,每延迟1分钟开始急救,患者的生存机率就下降10%。

黄金四分钟

在心脏骤停急救中,有一个“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心脏骤停4分钟后,人体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即使患者被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因此,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处理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其主要措施包括:

1.胸外按压:将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十指交扣,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2.人工呼吸:在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人工呼吸2次。将患者的头后仰,用一只手捏住鼻子,用另一只手抬住患者的下巴,然后吹气两次,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钟,间隔2秒,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

3.持续进行:持续进行30次按压和2次呼吸的循环,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和正常呼吸脉搏。

急救原则

在心脏骤停的急救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就地抢救,分秒必争: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后,应立即进行急救,不要等待急救人员到达。

2.畅通气道:取出义齿,迅速清除口、咽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导管或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

3.给予药物: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4.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在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呼吸、心律、血压等变化,必要时给予除颤或体外起搏。

健康指导

在心脏骤停急救成功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健康指导:

1.急性期禁食:昏迷病人肠功能恢复后予以鼻饲,恢复期给予流质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低盐、低热量、易消化、高维生素、不产气食物。

2.休息与睡眠: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和情绪波动,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3.药物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用药,防止药物外渗损伤周围组织。

4.生活习惯:患者清醒后,应戒烟限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再次发生心脏骤停。

5.原发病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用药和治疗,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

总之,心脏骤停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和 AED 的使用方法,为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