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别紧张,一哈就好了。”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洛棉村村医杨汉鸾身着干净的白大褂,缓缓走到李阿婆身旁,仔细在老人的手臂上探寻血管。找到合适的血管,她拿起沾满碘伏的棉签,在老人手背上轻轻画圈。随后,取出输液针,手腕轻转,针头迅速平稳地刺入老人的皮肤。
固定好针头,调节好输液速度,杨汉鸾撕开一片提前准备好的暖宝宝:“婆婆,这个拿着,输液就不会觉得手冷了。”杨汉鸾叮嘱。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洛棉村,蜿蜒曲折的小道如丝带般穿梭于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之间。杨汉鸾是在这里坚守了15年的村医,大多数日子里,她总是背上泛着陈旧光泽的药箱,行走在送医送药的路上。
暮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洛棉村。踏入村卫生室,几位老人坐在长凳上,姿态各异。张大爷微微眯着双眼,粗糙的双手不时地轻揉膝盖,还时不时朝门口张望。李阿婆静静地坐着,偶尔发出几声咳嗽。
4月8日,凯里市一医主治医师王兴玉和炉山镇卫生院院长吴婷手提药箱,与杨汉鸾一起来到70岁金婆婆的家中。
“金婆婆,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吴婷关切地问。金婆婆带着浓浓的乡音回答:“还好嘞,就是有时候感觉头晕、肚子痛。”旁边一位医生马上打开药箱,送上药物。杨汉鸾站在一旁,眼神紧紧跟随着吴婷的动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回村卫生室的路上,杨汉鸾不停地向王兴玉请教在接诊中遇到的问题,王兴玉一一耐心解答。“有了大医院医生的帮助,服务这里的村民更有底气了。”杨汉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