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膀胱癌的症状及如何早期发现 如何做好透析前的心理准备 “糖衣炮弹”的隐喻:破解甜蜜陷阱的生存智慧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方法

作者: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 陆爱香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意外和灾难时有发生。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还是人为事件如交通事故、暴力冲突,这些突如其来的创伤性经历都可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因此,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PTSD的护理方法,希望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它不是简单的“一时想不开”或“胆小”,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PTSD的症状主要包括三大类: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以及警觉性增高症状。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表现为患者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可能会经常做噩梦,梦中再次经历那些恐怖的场景。有时候,一些与创伤相关的触发因素,如相似的声音、画面或情境,都能让患者瞬间回到那个可怕的时刻。

回避和麻木类症状则是患者努力避免与创伤相关的一切。他们可能会拒绝谈论创伤事件,避免去那些可能勾起回忆的地方,甚至对与创伤有关的活动或人产生恐惧。在情感上,患者可能会变得麻木,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感觉生活失去了色彩。

警觉性增高症状则表现为患者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状态。他们可能难以入睡,容易被微小的声音惊醒。在人群中,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总是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这种持续的紧张状态让患者感到疲惫不堪。

一般护理建议

对于PTSD患者的护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没有刺激物的空间来恢复。我们要确保病房内没有嘈杂的声音、暴力的图像或任何可能触发他们应激反应的东西。同时,我们要尊重患者的隐私,给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在观察患者时,我们要特别细心。PTSD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干预这些危险行为。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物品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饮食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有些PTSD患者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等。我们要用暗示性言语引导他们缓慢进食,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顺利进食。对于自理缺陷的患者,如心因性木僵病人,我们要做好晨晚间护理,加强饮食护理,必要时可鼻饲饮食,确保他们的营养需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以娱乐性游艺为主的活动,如画画、做手工、听音乐等。这些活动可以让患者在松弛的环境中分散注意力,减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

心理护理建议

心理护理是PTSD护理的关键部分。我们要与患者建立紧密的护患关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在与患者交谈时,我们需保持态度和蔼,耐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诉求,提问时聚焦于当前问题,给予清晰简明的指导,避免深入探讨创伤细节,以免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我们要鼓励患者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恐惧、愤怒还是悲伤。接纳他们的感受,并引导他们通过言语、绘画或写作等方式释放压力。我们还要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他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特殊护理建议

对于症状较重的PTSD患者,我们可能需要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我们要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让他们了解并自行观察药物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教授患者一些应对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正念练习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在面对应激情境时保持冷静,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此外,我们要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组保持联系,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康复期护理建议

在康复期,我们要继续强化患者的疾病治愈观念。教会他们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和困难,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防止疾病复发。我们要帮助患者认识和正确对待致病因素和疾病性质,克服个性缺陷,提高自我康复能力。

总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希望广大公众能够关注PTSD这一心理障碍,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鼓励患者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共同战胜疾病,迎接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