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医改反映在字里行间:“深入实施‘七个专项行动’,健全完善五级医疗服务体系”“
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心。
凤冈县琊川镇中心卫生院为腹股沟直疝患者实施手术。
永安镇卫生院龙山分院建立,极大便利了当地群众看病。
系统推进 让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更科学
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促进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切实受益。凤冈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辖4个街道、10个镇、8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地缘广阔、人口众多,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形势严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改革目标?
“体系对资源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通过‘体系重构、制度重建、资源重组’,让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科学,从而实现对资源分配的引导、规范和优化,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提及医改工作,凤冈县卫生健康局局长袁沁这样介绍凤冈县的主要思路。
然而,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众多,各级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非易事。为打破这一困境,凤冈县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卫生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改革理事会、监事会,定期研究、解决卫生健康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此后,该县以医共体建设为主要抓手,建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结合实际制定印发《凤冈县推进县域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试行)》,合理规划南北县域医疗次中心5个,作为向上连接县级牵头医院、向下辐射带动一般乡镇卫生院的中心枢纽,构建起县域医共体建设新模式。
在推进过程中,为有效解决财政投入、人员编制、薪酬待遇、医保支撑等难点、堵点问题,凤冈县卫生健康局牵头,与县委编办、县医保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建立联动协商机制,形成支持医疗改革的强大合力。
目前,该县重塑县域五级医疗服务新体系。建成县级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2家;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带动9个一般镇(街道)卫生院;建成乡级分院14个,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全覆盖。
此外,按照医教、医防、医疗、医药、医保五医协同发展理念,该县着力在疾病预防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条块化建立运行体系,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大格局。
在医药供应方面,统一县乡村用药目录,实行“分院点单、总院采购、药商配送、医保结算”方式改革,建立起县级中心药房、镇级便民药房、村级慢病药品专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中医也深度融入了发展大局。“中医在凤冈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卫生健康需求。重塑中医‘纵向’‘横向’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袁沁介绍,纵向上,凤冈县中医院纵向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中医馆、中医阁;横向上,指导民营医疗机构中医馆、康养中心发展,实现全县一盘棋,质量统一。
为适应五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群众的最新需求,凤冈县构建医保分级服务新体系。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工作专班为统领,以总院医保办、镇(街道)医保服务站为主体,以村级医保经办服务点为网点,确保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医保报销的惠民政策。
机制调节 让医疗卫生服务更顺畅
体系初建,如何保障其顺畅运行成为决定医改成效的关键。
近日,72岁的周朝福老人到凤冈县永安镇卫生院就诊时,就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改变。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老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系统后,系统自动提示老人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并建议进行相应的随访和开具教育处方。征得老人同意后,工作人员为其测量血糖、血压,挂号与随访一体化完成。
这一精准高效的流程,正是该县健全互联互通信息化机制及五医协同工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凤冈县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艰巨。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该县打破以往县疾控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了以县疾控中心为总领,三家县级医院、14家乡镇卫生院共同发力的“1+18”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全县划分为18个疾病预防控制单元。
与此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开发建设凤冈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互联互通信息化机制,实现全县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镇村检查、县级诊断),真正做到“一个平台管全县、一台电脑治全院”。
“机制是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推动体系的形成和运行,还通过反馈、优化、风险控制等功能,确保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机制设计能够提升体系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其健康发展。”袁沁表示。
为实现长远发展,凤冈县瞄准人才建设、财政投入、公共卫生、改革容错等关键问题,健全科学的培才引才、稳健的财政投入、乡村一体运行、公卫网格协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容错等系列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运行模式、目标任务、改革方向,确保新构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转顺畅、高效。
在卫健与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全县改革释放出1701个编制。近五年来,共招才引才643人,招聘编制村医67名;高级职称人数从96人增加到261人;提拔卫生健康系统干部36人,职务职级晋升57人。
在资金投入方面,一方面通过对上级专项资金制定分期拨付的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另一方面,以项目为驱动,解决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近五年来,实施医疗类项目10个,投入资金4.49亿元。
此外,该县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将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总目标,建立公卫网格协作机制,开启“网格+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六五四三”运行机制,在慢病管理上六级体系闭环,在健康保障上五医协同,在疾病诊治上四轮同转、四高同防,在健康指导上实行三色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建立了容错机制,制定容错建议清单,并适时更新,对改革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整改、纠正。通过合理容错、及时纠错,消除干部思想顾虑,鼓励干部积极作为,释放改革活力,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资源重组 医改红利惠及山区百姓
经过五年的锐意革新,凤冈县各级医疗机构展现出了全新面貌,改出了山区百姓“幸福感”。
在凤冈县中医医院的肛肠科,不少患者慕名而来。作为全县第一个国家级农村特色专科,该科室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可诊疗的胃肠道疾病超过40种,诊疗方法丰富多样。目前,科室已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外治体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以追求最优疗效。
凤冈县人民医院则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展精细化服务。2024年3月底,该院中医科正式分科为中医、针灸、康复医学科和皮肤、肛肠科。分科后,针灸科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医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重塑公立医院发展新格局,凤冈县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积极搭建育才、引才和评价平台,强化特色专科、薄弱专科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绩效薪酬制度和运行制度,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不断补齐系统治理、融合发展、信息化建设、康养产业发展等薄弱环节,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五年来,凤冈县公立医院药占比从48%降至21%,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32.8%上升至45%,三四级手术占比从28.1%提升至57.6%。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凤冈县已从控本增效成功转向降本增效,医务人员满意率从64.5%提高到95.1%,群众满意率从82.7%提高到98.2%。
建强紧密型医共体是该县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又一关键举措。凤冈县经过三次迭代升级,建成了“1+5+9+N”医共体建设模式。总医院组建一体化管理、人力资源、运行服务、财务管理、药械管理和运营管理“六个中心”,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财务、药械、绩效“六个统一”。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双向转诊、公卫服务“五个贯通”,促进紧密共建,推动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医共体服务能力。2021年、2023年,该县两度获得省人民政府督查激励。因成效显著,2023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家住凤冈蜂岩镇的李女士亲身感受到了医共体建设下的高效医疗。3月初李女士突发胸痛到蜂岩镇卫生院就诊,入院第一时间,胸痛中心立即为患者行心电图,并同步传送至凤冈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联络群。县医院医生第一时间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告知心内科做好相应准备。因诊治及时,李女士最终转危为安。
对于距离群众最近的村卫生室,凤冈县也在资源配置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凤冈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筹集资金2160余万元,推进村卫生室提档升级。村级卫生室从原有的126个优化为97个,配齐配强了村级医疗资源,实现乡村医疗资源均衡化、均等化。
此外,为解决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该县探索创建名医工作室,吸引凤冈籍在外名医反哺家乡。名医返乡服务的同时带教看诊,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队伍。目前,已累计创建名医工作室27个,吸引190名县外名医签约返乡服务,实现优质资源下沉。
当前,该县正瞄准让群众便捷就医这一目标,用科技赋能医疗新格局,投入资金260余万元,配齐全科医生团队,在14个镇(街道)建设“流动医院”,定期深入公卫网格送医入户。在此基础上,该县正探索将流动医院纳入乡级医院门诊报销范围,将医保资源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系统化改革与县域式推进,该县医改工作成效显著,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从147.1元降到98.6元,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从4371.89元降到3714.61元,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222.56元降到200.14元。
展望未来,凤冈县正探索“低空医疗服务”,打造低空医疗10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五级医疗体系,解决药品快速配送问题,确保供应及时、有效,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