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早已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其并发症的严重性,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仍让许多人“闻糖色变”。糖尿病肾病,特指由糖尿病引发的肾脏疾病,它悄然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一旦进入尿毒症期,血液透析便成为治疗的主力军。对于接受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血糖管理无疑是治疗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那么,为何这类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血糖管理?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医学智慧?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透析对血糖的影响:一场微妙的平衡之舞
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时,血糖波动显著,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透析对体内糖代谢的深刻影响。透析,这一看似简单的治疗过程,实则对血糖调节激素、胰岛素分泌及降糖药物清除等多方面产生了复杂作用。
1. 激素清除的双刃剑:血液透析能够清除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参与血糖调节的关键激素。这一清除过程,既可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水平骤降,从而引发低血糖。
2. 氮质血症与酸中毒的纠正:透析能纠正氮质血症和酸中毒,这些生理状态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清除和抵抗,使得血糖管理更加复杂。
3. 降糖药物的加速清除:透析过程中,降糖药物也可能被加速清除,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
4. 透析液与血糖的“温差”:透析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透析过程中血糖迅速降低,一般透析过程可丢失葡萄糖20—30g。
血糖波动的危害:不容忽视的隐患
血糖的波动,无论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都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构成了严重威胁。反复低血糖不仅会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影响记忆力、反应能力,甚至引发痴呆;持续高血糖则可能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更为严重的是,血糖波动还会加速肾功能恶化,增加死亡风险。
血糖管理:一场精细化的战役
面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复杂的血糖管理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全方位、精细化的管理策略。
1. 胰岛素治疗:精准调整
胰岛素是透析患者最常用的降糖手段。根据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前后血糖水平,灵活调整胰岛素剂量是关键。通常,透析前餐前的速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剂量可减少25%~50%。若使用混合胰岛素,最接近透析阶段的剂量可减少10%~30%。对于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甚至可考虑暂停血液透析前一餐的餐前胰岛素。如反复出现低血糖,应尽早到糖尿病专科就诊,调整长期降糖方案。
2. 血糖监测:实时把控
透析过程中,理想血糖水平应维持在5.6~13.8mmol/L。血液透析前血糖若低于7mmol/L,可在透析起始阶段口服20~30g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以预防血糖进一步下降。血液透析开始时,如血糖高于或等于27.8mmol/L,可皮下注射小剂量(2~4U)超短效胰岛素。但注射后2小时内需密切监测血糖,以防低血糖发生。当血糖高于或等于33.3mmol/L时,酮症酸中毒风险大增,应紧急进行血气分析、血或尿酮体、电解质等检查。
3. 生活习惯:规律为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干扰新陈代谢,不利于血糖控制。学会减压,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血糖稳定。
4. 饮食调整:科学搭配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体重、身高、活动量等因素,合理计算并分配每日所需热量。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豆类等,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注意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但需根据肾功能调整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5. 适量运动:助力降糖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但运动强度需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制定合理运动计划。
结语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血糖管理,是一场需要患者、医生及家人共同努力的战役。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调整、生活习惯的改善、饮食的精心搭配以及适量的运动,我们可以有效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我们携手并进,为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健康护航,共筑一道坚实的防线。在这场与疾病的较量中,每一分努力都至关重要,每一份坚持都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