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黔东南州天柱县社学街道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的艾香已悄然漫过门楣。红卫村的吴大爷卷起裤管,利索地趴在诊疗床上:“舒医生,还是扎上次那个位置。”三寸银针轻旋入穴,艾烟缭绕间,纠缠他十余年的关节痛楚渐渐化开。
这抹沁人心脾的艾草香,正从天柱县17个乡镇卫生院的药斗里漫溢开来。近年来,天柱县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培养、降低服务门槛等举措,让岐黄之术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生。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馆全部建成,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近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
走进改造升级的白市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煎药室里的自动煎药壶正咕嘟作响,跳跃的计时器数字与缥缈的药雾共舞。
“原先要赶早班车进城理疗,如今家门口就能治,报销完每次才花顿早饭钱。”正在体验拔罐的杨大姐笑着说。她掰着手指给笔者算了笔账:拔罐18元/次,新农合报销后自费不到1.8元,比去县城省下两小时车程和20多块路费。为方便群众,这里不仅增设了代煎中药业务,还根据农时推出节气养生,据统计,2024年共为患者煎药5000余份,“三伏贴”200余人次。
“每天都有患者来这里做中医理疗。我通过自学和西学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样既是对患者负责,也可以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白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春易介绍。
中医药的薪火相传离不开师承教育。“师带徒”是中医药事业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天柱县中医院组建专家巡回教学,通过跟师临诊、轮岗实训等方式,辐射带动30余名能扎会灸的基层中医骨干。
在天柱县中医院针灸科,杨医师边操作智能脉诊仪边感慨:“智能设备配上咱们山里的道地药材,好比春茶配甘泉——相得益彰。”
阁前“百草园”里,茵陈、蒲公英在春雨中舒展,几位年轻医生正跟着老医师学习辨识中草药。
刚从白市镇中心卫生院拜师学成归来的陈医生,把学到的中医绝活带回了高酿镇中心卫生院,上个月中团村吴大爷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行动困难,她仅用7天时间,就让患者直起了身子。如今,院里还挂着吴大爷送来的写有“医德高尚 技术精湛”字样的锦旗。
据悉,2025年,天柱县将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夯实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廉、效”的中医药服务。
艾火明灭,银针轻颤。袅袅药香中,传统中医学的智慧正在经纬交织的阡陌间生根发芽,为这个春耕的季节晕染出几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