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二级教授杨华擅长颅脑外伤、脑脊髓肿瘤、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治,曾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研究型人才”称号。
1988年,杨华大学毕业,成为贵医附院神经外科医生。这,也成了杨华的终身事业,至今,已在神经外科领域耕耘了37年。
37年间,作为领军者、实施者、参与者,杨华见证了神经外科疾病死亡率从过去的20%下降到5%-6%,再到现如今的1.5%;解决的疾病问题从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到形成以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功能性疾病以及重症医学等为治疗内容的发展态势;手术技术从介入治疗发展到微创治疗,再到精准治疗……
突破“生命禁区”
“脑干位于大脑深处,如人的大拇指般大小,脑干出血、脑干肿瘤等,需要在脑干部位实施手术的难度极大,一旦受到丝毫损伤,致死、致残率极高,被视为‘生命禁区’。”杨华说,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医疗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贵医附院在脑干这一“生命禁区”实施手术的可能性和精准性逐步被突破。
患者黄女士曾长期饱受头痛困扰,苦不堪言。为彻底解除病痛,她和家属来到贵医附院,被确诊为高级别胶质细胞瘤。
该院神经外科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在显微镜下用黄荧光染色技术把肿瘤整体“点亮”,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推向更高水平。术前,神经外科团队使用“神经导航装置”,精准地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术中,多次使用导航实时精准定位肿瘤边界,将“精准”贯彻始终,再结合小剂量荧光素钠造影,在荧光手术显微镜的指引下,肿瘤组织发出耀眼的黄绿色荧光,与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区别明显,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精准地切除了肿瘤,同时保护正常脑组织及血管不受影响。术后,患者状态明显好转,无神经功能损伤。
突破“生命禁区”,切除高级别胶质肿瘤,尤其是脑干病变不仅仅是一场手术的成功,更改变了患者的一生。
突破“技术屏障”
怎样精确找到病灶?怎样在创伤最小的情况下开展手术?是神经外科一直探索的方向。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贵医附院神经外科前辈在全国较早开展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西南地区首先开展脑血管搭桥术、脑膜瘤术前明胶海绵栓塞术等;90年代,随着一批技术骨干的发奋图强,加之医疗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更新,贵医附院脑血管病的诊断水平登上了新高度。
1999年,杨华实施了第一例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让闭塞脑血管再通、第一例脑内恶性肿瘤的超选择化治疗。在当时,“超选择”技术的实施让贵医附院神经介入治疗手段再上新台阶,而杨华也因为成功实施“超选择”技术,当时35岁的他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进入21世纪,随着脑室镜、手术显微镜NC4的应用,省内第一家复合手术平台的使用,伽玛刀中心的建成,精准研究院的设立……杨华等人作为神外的主要骨干,在手术技术上不断精进,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和术中死亡病例。
“从介入治疗到微创治疗,再到内镜技术下微创治疗,以及现如今精准治疗,我们一直在突破技术。”杨华说。
突破“年龄极限”
今年月中旬,杨华团队成功为一名93岁高龄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疼痛消失,两天后,老人满意且顺利出院。
杨华说,患者高龄且患三叉神经痛已有七八年时间,药物治疗已经无法解决患者的疼痛。经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在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下,选择了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治疗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四年前,杨华还为92岁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局麻下内镜微创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当时,杨华团队综合患者高龄、血肿形成时间长、且合并大脑镰疝等情况,拟定在局麻下行“神经内镜下钻孔慢性血肿清除术”的微创治疗方案,降低患者麻醉风险及术中、术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令人欣喜地是,术后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清晰,精神、睡眠、饮食、高级认知功能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复查颅脑CT检查见慢性硬膜下血肿得到彻底治疗。
93岁、92岁,并不是杨华手术的最高龄患者,他还为106岁、96岁等高龄患者实施过手术。
37年间,杨华不仅见证了贵医附院神经外科的发展,更用“创新”和“精准”,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推动贵州脑血管类(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