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是一种突发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作为急诊科医生,我经常遇到因急性心衰被紧急送医的患者。很多人对心衰的了解有限,甚至误以为这只是“心脏累了”,休息一下就好。其实,急性心衰远比想象的危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识别急性心衰,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种急症。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比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感染等。急性心衰发作时,心脏的“泵功能”突然下降,血液无法顺利流向全身,肺部和其他器官会因此“积水”,引发一系列危险症状。
急性心衰的常见症状
急性心衰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以下几种表现最为常见:
1.呼吸困难:这是急性心衰最典型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呼吸急促,尤其是在平躺时,可能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医学上称为“端坐呼吸”)。严重时,患者甚至会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2.极度疲劳: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极度乏力,甚至连简单的活动都无法完成。
3.下肢水肿:心衰会导致体液潴留,尤其是下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脚踝或小腿突然肿胀,按下去有明显的凹陷,这可能是心衰的信号。
4.心跳加速或不规则:心衰患者常会感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甚至有心慌、心悸的感觉。
5.头晕或意识模糊: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哪些人容易得急性心衰?
虽然急性心衰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以下几类人群风险更高:
1.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2.高血压患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和心脏功能,增加心衰风险。
4.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衰。
5.有家族史的人:如果家族中有心衰或心脏病史,你的风险也会增加。
急性心衰发作时,该如何应对?
急性心衰是一种急症,必须立即就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严重水肿,请务必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衰的病情进展迅速,拖延时间可能会危及生命。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2.保持坐位:让患者保持坐姿,双腿下垂,这样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呼吸困难。
3.避免剧烈活动:急性心衰发作时,任何体力活动都会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走动或用力。
4.监测症状: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和意识状态。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呼吸极度困难,需立即告知急救人员。
5.不要随意用药:虽然有些药物(如利尿剂)可以缓解心衰症状,但在未经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急性心衰?
预防急性心衰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诱因之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2.健康饮食:减少盐分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保护心脏健康。
3.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但要注意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心脏功能,增加心衰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
5.定期体检:尤其是心脏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及早发现问题。
6.管理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也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学会放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心衰。
急性心衰的治疗
急性心衰的治疗需要在医院进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2.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药等药物,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改善泵血功能。
3.病因治疗:如果急性心衰是由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引起的,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4.机械辅助: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机械辅助装置(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来支持心脏功能。
总之,急性心衰虽然危险,但只要能及时识别症状,正确应对,并且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带来的危害,守护好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