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血管网络中,动脉如同高速公路,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快速输送到全身各处。然而,当这条“高速公路”的某段出现异常扩张,形成一个像气球一样的鼓包时,我们就称之为动脉瘤。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鼓包”,实则潜藏着巨大的健康威胁。一旦破裂,可能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幸运的是,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技术为动脉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一、动脉瘤的基本知识
1. 动脉瘤的类型
动脉瘤是动脉壁上的异常扩张,可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扩张而结构完整;假性动脉瘤则是动脉壁破裂,血液渗出并被包裹;夹层动脉瘤由主动脉夹层发展而来,血液流入分离的空间导致血管壁膨胀。
2. 动脉瘤的症状
动脉瘤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使得很多人对其视而不见。但随着动脉瘤的逐渐增大,它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或器官,引起疼痛、肿胀、麻木等不适。更危险的是,一旦动脉瘤破裂,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剧烈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甚至意识丧失,这是需要立即就医的紧急信号。
3. 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内壁脂质沉积、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高血压、外伤、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①先天缺陷:正常人的血管壁通常是三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壁却是两层,中间相对比较牢固的内膜弹力肌层没有了。
②后天形成:由于颅内动脉壁薄,肌纤维和弹力纤维少,长期脑血流冲击易致动脉瘤。蛛网膜下腔段动脉缺支持,先天缺陷易形成大动脉瘤,尤其在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前/后动脉起始部及交通动脉分叉处,管壁薄弱且血流冲击大,风险更高。
二、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局限性
在过去,动脉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开放手术。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动脉瘤的生长速度和预防破裂,但往往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法根治。而开放手术,虽然可以直接切除动脉瘤并重建血管,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时间长,且对于位置特殊或复杂的动脉瘤,手术难度极大。
三、新技术新希望:介入治疗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主流选择。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如CT、MRI、超声等)的引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或自然孔道,将特制的器材(如穿刺针、导管、支架等)送入病变部位,进行精准治疗。
1. 介入治疗原理
介入治疗动脉瘤,关键在于“精准”。医生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设备定位动脉瘤,随后在患者体外操控特制导管和栓塞材料,如弹簧圈等,精确送达动脉瘤位置。通过填充动脉瘤或促使其闭塞,阻止血液流入,从而消除破裂风险,达到治疗目的。此方法避免了直接开颅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身体创伤,提高了治疗安全性和效果。
2. 主要介入治疗方式
支架植入术:这是目前治疗动脉瘤最常用的介入方法之一。特制的金属网状支架(通常被称为“覆膜支架”)被送入动脉瘤内,像一座桥梁一样隔离动脉瘤腔与主动脉血流,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栓塞术:对于某些小型或难以用支架治疗的动脉瘤,医生可能会选择栓塞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如弹簧圈、胶水等)注入动脉瘤内,阻塞其内的血流,使动脉瘤逐渐萎缩。
3. 新技术的优势
创伤小:介入治疗无需大面积切开皮肤和组织,只需通过微小的创口或自然孔道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疤痕。
恢复快: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通常几天内就能出院,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并发症少: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风险大大降低。
精准定位:在高清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可以精准地定位动脉瘤,确保治疗器械的准确放置,提高手术成功率。
四、患者应该如何应对动脉瘤
为预防动脉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利用超声、CT等检查血管。同时,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确诊并治疗。动脉瘤患者应遵医嘱,根据类型、大小、位置选合适疗法,保持乐观心态,配合康复和随访,确保治疗效果。
五、新技术展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和器材的出现,如更加智能化的影像引导系统、更加精准的治疗器械等。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