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腹痛、腹胀或腹部肿块等症状时,您是否曾经感到焦虑不安?在儿科领域,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简便且安全的检查手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儿科超声在诊断肠套叠方面的应用,希望能为您解开一些疑惑。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它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男孩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血便(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肿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儿科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
儿科超声,特别是B型超声检查,以其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和可重复性高等优点,成为诊断儿童肠套叠的首选方法。超声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图像,清晰地观察到肠管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一)超声图像特征
在超声声像图上,肠套叠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表现。横切面常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则呈“套筒征”。这些典型的图像表现,就像一个个清晰的“路标”,指引着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1.同心圆征:在超声图像上,肠套叠的横切面显示为多个环状结构。中心为较亮的肠系膜脂肪和淋巴结,这些结构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高回声的特点。外层为较暗的肠壁,肠壁由多层组织构成,包括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这些组织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低回声的特点。内外层的回声差异形成了类似同心圆的图像。
2.靶环征:在同心圆征的基础上,中心区域可能因肠系膜血管和淋巴结的聚集而表现为更亮的圆形结构,类似于靶心的形状。
3.套筒征:在纵切面上,肠套叠表现为一个肠管套入另一个肠管内的形态,就像一根套管插入另一根管子中,形成套筒状结构。
(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准确诊断肠套叠,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肠套叠的严重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肠壁水肿程度、肠壁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肠坏死等特征性表现,医生可以对肠套叠的病情做出全面评估。
1.肠壁水肿:肠套叠时,肠壁会因血液循环受阻而水肿增厚。在超声图像上,肠壁回声会降低,出现分层现象。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液化无回声区,这些区域可能代表肠壁内的液体积聚或坏死组织。
2.肠壁血供:超声还可以监测肠壁的血流情况。如果肠壁缺血严重,血流信号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提示肠坏死的风险增加,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三)指导治疗决策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小肠型肠套叠,由于多因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频繁所致,且团块外径一般较小,部分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或经胃肠道解痉后复查时,可自行解套。因此,对于这部分患儿,可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必要时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
而对于单纯回结型、回盲型、结肠型肠套叠,如果无明显肠缺血坏死和肠穿孔表现,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空气灌肠、钡剂灌肠或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需要注意的是,前两种方法需在X线辐射下操作,可能对患儿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应谨慎选择。
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肠套叠伴有肠坏死或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就需要立即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超声检查可以实时监测治疗效果,确保患儿的安全。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预防肠套叠,家长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婴幼儿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步增加辅食种类和量。
2.避免剧烈运动:饭后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肠蠕动的频率和强度。
3.观察大便情况:注意孩子的大便次数、性状和颜色变化。如果出现血便、稀烂便或水样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出现哭闹不安、呕吐等症状,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总之,儿科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且安全的检查手段,在诊断肠套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超声图像上的典型特征性表现,医生可以做出准确判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观察大便情况,及时就医,以减少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