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肠道默默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重任。肠道健康对我们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而便常规检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检查项目,实则是肠道健康的“侦察兵”,能帮我们揪出肠道里的各种小秘密。
一、肠道:身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不仅是消化管道,其结构复杂、功能精密,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内神经元众多,组成肠神经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调节肠道功能。同时,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与我们共生,参与消化、维生素合成及免疫调节。一旦肠道健康出问题,就会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肠道疾病的信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严重问题。
二、便常规检查
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时了解肠道的健康状况呢?答案便是便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是一种简单、便捷、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说,便常规检查就像是一面“镜子”,让肠道内的各种问题无所遁形。
1.看颜色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粪便应为黄褐色,这是因为粪便中含有粪胆素。然而,若粪便颜色发生改变,可能是肠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例如,黑色柏油样便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当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时,血液经过肠道的消化分解,会使粪便变黑且黏稠如柏油。红色血便则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痔疮、肛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若粪便呈陶土色,可能是胆汁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疾病。
2.观形状
粪便的形状也能反映肠道的健康状况。正常的粪便应为成形的软便,类似香蕉的形状。若粪便干结、坚硬如羊屎蛋,可能是便秘的表现。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水分摄入不足、运动量过少、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等。长期便秘不仅会让人感到腹胀、腹痛,还会增加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对健康造成危害。
相反,若粪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便,可能是腹泻的表现。腹泻的原因同样很多,如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非感染性腹泻则可能由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长期腹泻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3.查细胞
便常规检查中的显微镜检查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粪便中的细胞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若粪便中出现大量红细胞,说明肠道内有出血情况,需进一步查明原因。若粪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则表明肠道内有炎症反应,常见疾病有肠炎、痢疾等。此外,粪便中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细胞,如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这些细胞的出现往往提示肠道存在更严重的问题,需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4.找虫卵
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喜食生鱼片、生肉等人群中,肠道寄生虫感染并不少见。肠道寄生虫感染不仅影响肠道正常功能,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通过便常规检查,我们可以查找粪便中的寄生虫卵,从而及时发现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有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它们的虫卵在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虫卵形态来判断是哪种寄生虫感染。
5.测潜血
潜血试验也是便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潜血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量出血。当肠道内有少量出血时,粪便颜色可能无明显改变,但通过潜血试验,我们可以检测出粪便中是否含有微量血液。潜血试验阳性常见于肠道肿瘤、溃疡、炎症等疾病。对于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群而言,潜血试验是筛查肠道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便常规检查的适用人群
1.有肠道症状的人群:若经常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做便常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尽早治疗。
2.肠道疾病高危人群: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患有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便常规检查,以及时发现肠道病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体检人群: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便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通过便常规检查,我们可以对肠道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四、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粪便检查前,有几点重要的注意事项需牢记。
首先,留取粪便样本时,应挑选新鲜的粪便,排便后1小时内送检是最佳时机,这样可确保样本的新鲜度,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其次,采集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粪便中混入尿液、卫生纸、泥土等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
另外,饮食和药物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因此在检查前3天,应避免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血、肝脏、菠菜等,同时停用可能导致潜血试验假阳性的药物,如铋剂、活性炭等。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确保粪便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总之,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肠道健康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便常规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肠道内的各种问题,为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一“便”,定期进行便常规检查,让我们的肠道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