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3月2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 - 数字报刊系统 血液内科护理中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肝胆手术麻醉的风险与应对 预防地贫,筛查是关键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何海丽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多种类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脏封堵术已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心脏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少等显著优点。然而,手术的成功与患者的顺利康复,离不开围术期(即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本文将详细介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了解并配合医护工作。

 

术前护理:奠定成功基础

 

1. 心理护理:心灵的慰藉

面对手术,患者及家属往往充满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医护人员需充当起“心灵导师”的角色,耐心细致地讲解心脏封堵术的原理、过程、成功率及预期效果。可以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展示成功案例图片等直观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消除顾虑,增强信心。一个积极的心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2. 病情评估与准备:精准施策

术前,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协助医生完成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一系列检查。这些检查如同“侦察兵”,能够精准定位病变位置、大小,同时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此外,按照医嘱做好皮肤准备,特别是穿刺部位的清洁与备皮,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关键一步。

 

3. 生活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术前,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休息状态是应对手术的最佳“武器”。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鸡蛋、新鲜蔬菜等,避免过饱,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提醒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安静状态,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术中护理:守护生命之舟

 

手术过程中,护士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也是患者的“守护天使”。她们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生,迅速处理。

 

同时,护士要协助医生准确摆放患者体位,确保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无菌操作原则是手术中的“金科玉律”,必须严格遵守,以防感染发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手术的成功与患者的安危。

 

术后护理:康复之路的护航

 

1. 病情观察:细致入微

术后24小时,是患者病情变化的关键时期。护士需持续且细致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的稳定性,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现象。同时,留意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等表现。穿刺部位的渗血、渗液,以及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如颜色、温度、感觉等)也是观察的重点。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汇报医生并配合处理。

 

2. 穿刺部位护理:小心谨慎

心脏封堵术多采用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至关重要。需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小时,以防穿刺点出血。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定时更换敷料,观察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若穿刺部位出现硬结、渗血较多等情况,需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3. 活动与休息护理:循序渐进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要伸直制动一段时间。股动脉穿刺后需制动12—24小时,股静脉穿刺后制动6—8小时。制动解除后,患者可先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非穿刺侧的肢体关节等。随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慢慢过渡到床边坐立、短距离行走等。但切记避免剧烈运动,活动时需有专人陪同,以防意外发生。

 

4. 饮食护理:营养均衡

术后饮食依旧要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原则。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心脏功能,不利于康复。

 

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警钟长鸣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封堵器移位、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一旦有异常,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对应措施。例如,为预防血栓形成,可能会按照医嘱给予抗凝药物。用药期间,需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结语

 

总之,心脏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去做,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实现良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