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省卫生健康委在贵阳举办2025年贵州省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了来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华西医院、浙江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老年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老年医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理念与主要技能、多学科管理实践、学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要点、安宁疗护等进行专题授课,让我们一起回顾培训班上的精彩内容。
老年医学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力量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二级教授 于普林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所在。
为推动老年医学进步,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老年医学相关政策,如明确多学科团队服务收费标准、将老年医学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激励更多医护人员投身该领域等。高校要强化老年医学专业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尤其注重提升县级老年医学科人才素质。医疗机构应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专业的老年医学团队,积极开展老年医学研究,提高诊疗水平,探索适合老年患者的医疗模式。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老年医学的认知度,让公众了解其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老年医学的发展关系到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支撑。各方需形成合力,攻克现存难题,推动老年医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老年医学要以维护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为核心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二级教授 董碧蓉
老年医学必须明确服务目标,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维护和改善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为核心,重视早期预防与干预,减轻疾病痛苦,缩短功能严重依赖期。这要求老年医学理念进行深刻转变,从传统单病种、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思维,迈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治疗决策时,全面评估患者整体状况,而非仅关注疾病本身;摒弃过度医疗,合理控制用药,发挥非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强化共病管理,根据患者功能状态、预期寿命等综合因素制定治疗方案,而非简单叠加专科治疗。
老年医学科应成为处理老年多病共存、慢性健康问题和老年综合征的专业科室,聚焦维护和促进老人功能,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医护人员需掌握共病管理、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管理等关键技能,引入多学科团队,重视非药物管理,落实连续性医疗和全人照顾理念。
多学科协作,助力老年患者个性化管理
浙江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陈新宇
老年患者可以分为三类,重点关注中间一类需要整合照顾、功能提升的患者。明确照护目标要具备具体、可行、积极、一致、可评估的特点,在多学科团队支撑下,共同决策并实施干预措施。多学科团队以照护目标为核心,涵盖医护、康复师、药师、社工等人员,家属也参与其中,共同为患者制定并实现目标,如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提升运动能力等,让患者功能得到提升。
当前老年医学发展存在数据不连通、缺乏大数据模型、团队能力受限、管理存在问题等痛点。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构建老年综合征智能体。通过数据治理,将生活场景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医疗数据;借助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实现智能化服务;建立多模态模型和训练平台,深度优化模型。智能体不仅能提供专病数据库、辅助科研,还能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打通,以患者为核心提供科学治疗方案。
规范化建设,夯实老年医学科发展基础
武汉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协和江南医院原院长 刘承云
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
规范化建设涵盖多方面内容。在基础建设与科室设置上,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老年学科,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人员配备方面,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三级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需副高以上资质,带头人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进取心和广阔格局,引领团队发展。同时,要明确服务规范,以功能维护为中心,采用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注重中西医结合。
政策支持对老年医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应将老年学科建设纳入医院等级评审、重点学科建设等。医保政策也需向老年医学科倾斜,以适应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的特点。此外,加强老年医学工作者培训,提升临床能力,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联动,完善转诊制度,构建老年健康整体服务体系。
探索学科特色,增强老年医学竞争力
湖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梁力晖
老年医学涵盖多领域,其中临床医学是关键,要以多学科合作团队模式开展工作。老年病具有诸多特点,多病共存现象普遍,2-3种疾病以上的患者占比达80%,甚至更多;发病缓慢,像骨质疏松、帕金森病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发病易出现并发症和脏器功能不全,药物治疗还易产生副作用。所以,对老年人的疾病需综合判断,避免过度用药。
老年危急重症和围手术期管理是老年医学的重要挑战,面对急诊中多病共存的高龄老人,医院应积极收治。
老年医学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情况差异较大。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医院以及全体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
精准诊疗老年高血压,综合考量个体差异
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创科主任、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 余振球
精准诊断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前提。诊断时要遵循总体思路,全面考虑患者的高血压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尤其要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及时发现并对因治疗可减少损害。
治疗老年高血压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但不能仅依赖降压药。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需遵循规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同时,要重视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引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从源头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如心理调节、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和血压波动等难点问题,需要医生综合判断,规范诊疗流程,加强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专业协作,优化安宁疗护服
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竺琼
以社区为本的多元化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是核心亮点。中心整合多专业力量,积极探索实践基于全科医学安宁疗护多专业团队服务模式(H-MPT),从医疗、护理、心理、社会和医学伦理等维度,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医疗保障方案。在服务内容上,不仅聚焦多项症状控制和舒适照顾,还利用社会资源给予患者和家属人文关怀。在信息化方面,开发安宁疗护信息系统,实现社区门诊、住院和院后随访的信息化管理,还探索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如远程交流、云探视等,缓解患者与家属的焦虑。
中心的安宁疗护服务获得居民和家属高度认可,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基地带教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艺术与安宁疗护的融合创新,为病区营造温馨氛围,让患者在生命末期感受美好与希望,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
强化质控建设,推动贵州老年医学专业发展
贵州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赵安菊
贵州省成立了老年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承担业务指导、质量控制以及医护人员培训等工作。 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指导意见和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2024年安排多次会议,汇报工作进展、反馈问题,促进省市两级质控网络统一标准开展工作。通过现场督导,对部分医院进行检查,了解指标落实情况。在人才培养上,贵州省人民医院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贵州分中心,已培训众多医护人员,并开展定期教育和业务指导。
构建老年医学多学科团队,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质量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马文
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现象普遍,传统诊疗模式下,专科会诊存在诸多弊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针对患者需求,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响应,组成多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老年医学科专科医生、其他科室专家、临床药师、康复师等。团队通过企业微信建群共享资料,便于专家提前了解患者情况。会诊时,专家共同讨论疾病诊疗与老年综合征处理,会诊后定期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
市州老年医学科建设需各方协同合作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李力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老年学科的医生团队专业涵盖多领域,护理团队能力强且富有活力,与多家上级医院联盟,收治病种、门诊及出院人次等显著增长,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
市州级老年学科作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政府、医院、社会等各方协同合作。政府应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医院要优化管理,加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社会需提高对老年医学的认知度,共同为老年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贵州省老年医学事业不断进步,让老年人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联动社区、养老机构,守护老年患者健康
黔南州都匀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朱涛
在慢病管理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与上级医院合作,邀请省级专家指导,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实践,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康复指导。科室还深入社区、卫生院和养老院,开展健康讲座和老年活动,传播健康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理念。
在医养结合服务上,与养老机构建立互动关系,共同开展工作,推动医疗与养老的有效衔接。引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如艾灸、泡脚等,减少病人用药,提升患者体验。
下一步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改善老年医疗服务能力,优化老年就业理念,探索更合理的发展模式,推进人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老年医疗和安宁疗护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