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疗颈动脉狭窄,医生们采用了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手段——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这种手术通过在狭窄的颈动脉处放置一个支架,将血管撑开,恢复血液的顺畅流动。然而,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就此结束,术后的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那么,颈动脉放了支架后,还需要服药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服药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手术本身。
颈动脉支架手术后为何需要服药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颈动脉支架手术后的血液流动情况。支架置入后,虽然狭窄的血管被撑开,血液得以顺畅流动,但支架本身对于血管来说是一个“异物”。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应,试图“排斥”这个异物,这就会导致血小板在支架周围聚集,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到大脑,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在术前、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片等。一般来说,术后需要同时服用其中两种药物3-6个月,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其中一种药物让患者长期服用。
除了预防血栓形成,颈动脉支架手术后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控制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往往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而动脉硬化又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进行了支架手术,如果这些危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动脉硬化仍然会继续发展,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或者其他血管病变。
因此,除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外,患者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服用其他药物。比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或瑞舒伐他汀钙片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改善颈动脉狭窄的情况,并发挥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需要服用哪些药物
前面我们提到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血脂药物,这两类药物是颈动脉支架手术后患者必须服用的。具体来说——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它能够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则是通过阻断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抑制ADP(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的首选药物,它们能够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抗动脉硬化。阿托伐他汀钙片和瑞舒伐他汀钙片都是他汀类药物的代表。
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在服用药物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医嘱用药: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都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否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定期复诊:颈动脉支架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临床评估、神经功能评估、颈动脉彩超、颈部CTA评估等。通过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药物副作用: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血脂药物也不例外。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如出现牙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或肌肉酸痛、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颈动脉支架手术后的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戒烟限酒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同时,患者应合理饮食,以低脂、低盐、低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量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增强身体抵抗力。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也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必须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控制好病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都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影响支架手术的效果。
结语
颈动脉支架手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术后的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它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危险因素,保障手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