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PICC的居家护理全攻略 - 数字报刊系统 痛经难忍,有哪些缓解方法? PICC的居家护理全攻略 脑血管造影的重要性 混合痔术后护理,中医妙招来帮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PICC的居家护理全攻略

作者: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孙诗恬


外周置入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医疗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为化疗患者及全胃肠外营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PICC的居家护理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导管的使用寿命以及患者的康复质量。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PICC居家护理的方方面面,从日常观察与护理、生活习惯调整,到注意事项与异常情况处理,让您在家也能轻松应对,确保导管安全无忧。

 

一、日常观察与护理:细致入微,守护健康

 

(一)皮肤、导管及敷料观察

1.每日检查:养成每日观察穿刺部位的习惯,留意是否出现红肿、压痛、皮疹、渗血或渗液等异常迹象。这些可能是感染或过敏的先兆,需及时采取措施。

2.保持清洁干燥:穿刺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无菌透明敷料不仅固定导管,还保护穿刺点,非必要时勿擅自揭下。若敷料边缘卷起、脱落或因汗液而松动,应立即更换新敷料,确保无菌环境。

 

(二)导管维护

1.定期维护:休疗期间,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冲管、更换敷料和肝素帽的例行维护,保持导管通畅,减少感染风险。

2.使用注意事项:除特殊耐高压导管外,避免使用10ml以下的注射器推注药液,以免对导管造成压力损伤。特别提醒,进行CT或MRI检查时,严禁使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以免损坏导管或引发并发症。

3.皮肤保护:长期留置PICC导管可能导致皮肤受损,如红肿、皮疹等。若无感染,可在消毒后涂抹无痛保护膜,隔离皮肤与粘胶敷料;若皮肤破损,则应尽量暴露受损区域或使用皮肤保护剂,促进愈合。

 

二、生活习惯调整:科学安排,轻松生活

 

(一)洗澡

1.淋浴为主:携带PICC导管时,建议选择淋浴,避免盆浴或泡浴,以减少感染风险。

2.防水措施: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部缠绕两到三层,内置小毛巾,并用胶布固定上下边缘,确保水不渗入。淋浴后检查敷料,如有潮湿或松动,立即更换。

 

(二)家务与运动

1.适度运动:虽然携带PICC导管,但适当的锻炼仍可进行。避免游泳、拖地、打球等剧烈运动,以及置管侧手臂提重物(建议负重不超过5kg)。可选择散步、轻柔的瑜伽或太极等低强度运动。

2.日常活动:一般性的家务劳动,如刷牙、梳头、扫地、煮饭、洗碗等,均可正常进行,但需注意不要过度牵拉导管。

3.促进血液循环:置管侧手臂可进行握拳、伸展、旋腕等柔和运动,每日至少2次,每次5-10分钟,有助于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三) 着装

优选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衣袖不宜过紧,穿脱衣物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导管,防止导管断裂或脱出。

 

三、注意事项:细心谨慎,防患于未然

 

1. 避免压迫:切勿在置管侧手臂上方扎止血带或测血压,以免导管移位或受损。

2. 保护接头:小心呵护PICC导管外露的接头,避免碰撞、拉扯,确保导管稳固在位。

3. 敷料潮湿处理:若透明敷料因洗澡、出汗等原因潮湿或不完全脱落,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尽快就医更换。

4. 导管脱出处理:若不慎带出导管,切勿自行插入,应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带出的部分,并立即就医,由专业人员处理。

5. 导管破裂或渗血:一旦发现导管破裂、接口渗液或渗血,应立即停止使用,保持导管原位,用无菌敷料固定,并迅速就医修复。

6. 饮食与情绪: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高盐食物。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胸腹腔压力骤增,减少回血和导管堵塞的风险。

7. 特殊检查咨询:如需进行CT或MRI检查,务必提前咨询专业人士,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确保检查安全。

 

四、异常情况处理:冷静应对,及时就医

 

1. 导管移位或断裂:立即停止使用手臂,用清洁物品轻轻按压导管残留端,防止血液外溢,并迅速就医。

2. 体温升高:若体温无故升至38℃以上,应警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可能,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五、结语

 

PICC居家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它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耐心,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措施。通过日常的细心观察与维护,合理调整生活习惯,注意各项细节,以及冷静应对异常情况,我们能够有效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在家的每一天都更加安心、舒适。记住,专业的医疗团队永远是您的坚强后盾,遇到任何疑问或问题,及时就医咨询,共同守护您的健康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