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不寐 - 数字报刊系统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管理  恶性肿瘤的检查方法 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不寐 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不寐

作者: 马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黄港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人都会出现睡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早醒等。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不寐的呢?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中医认为,不寐是由于心神不宁所致,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不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肝火扰心: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搜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也会影响睡眠。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胸闷等。

3.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也会导致不寐。这类人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肾阴不足:肾藏精,主水,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也会导致失眠。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5.痰火扰心: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火,扰乱心神,也会导致不寐。这类人常感到喉咙有痰、口干口苦等。

6.心胆气虚: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

中医治疗不寐,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情志调节和饮食调养等方面。

1.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不寐,常采用安神定志、调和脏腑的药物,如酸枣仁汤适用于心胆气虚型不寐,逍遥散针对肝郁气滞型,归脾汤则针对脾胃虚弱型,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不足型,黄连温胆汤则针对痰火扰心型,龙胆泻肝汤则针对肝火扰心型。这些方剂各有侧重,能有效缓解不同类型的失眠症状。但需注意,中药治疗不寐应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药服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不寐,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神门穴(手腕内侧)、三阴交穴(小腿内侧)和安眠穴(耳垂后与枕骨下连线中点),调和气血、安神定志,有效改善失眠。神门穴镇静安神,三阴交穴调和脾肾,安眠穴直接作用于睡眠中枢。针灸治疗通常每周2-3次,疗程依据个体病情而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不寐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特定穴位,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有:

?  头部按摩:用指腹或按摩器具轻轻按摩头部,特别是太阳穴、百会穴等,可以舒缓头痛、头晕,促进睡眠。

?  颈部按摩:用指腹或手掌轻轻按摩颈部,特别是风池穴、肩井穴等,可以缓解颈部僵硬,放松颈部肌肉。

?  背部按摩:用手掌或按摩器具沿着脊柱两侧进行按摩,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背部肌肉放松。

?  下肢按摩:用指腹或手掌按摩下肢,特别是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和脾胃,改善睡眠。

推拿按摩一般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4.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导致不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是治疗不寐的关键。具体方法包括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和疏导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以及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有助于缓解不寐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5.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也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和脏腑,安神定志。具体方法如下: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

安神食物:如酸枣仁、百合、莲子、桂圆等,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适当食用。

药膳调理:如酸枣仁粥、百合莲子粥等,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睡眠。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养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切勿盲目跟风。

 

结语

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情志调节和饮食调养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药或盲目跟风。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和治疗不寐的重要措施。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享受美好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