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有关疟疾的相关知识 - 数字报刊系统 强直性脊柱炎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有关疟疾的相关知识 中医角度看咳嗽,分型治疗更有效 如何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关疟疾的相关知识

作者:柳州市人民医院 韦柳桃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国旅行与商务活动已成为常态,然而,这也使得一些地域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悄然增加。疟疾,这一古老而顽固的疾病,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通过胡先生的真实案例,带您深入了解疟疾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定义、症状、传播途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疟疾初探:从“怪病”到科学认知

胡先生,一位普通的商务人士,在一次非洲出差归来后,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高烧、寒战和身体酸痛。起初,他以为这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但退烧药的短暂效果后,症状总是卷土重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经过刘医生的细致询问和专业检查,最终确诊胡先生患上的竟是疟疾。这一诊断让胡先生既惊讶又困惑,为何一次简单的出差,竟会让他染上这种“怪病”?

疟疾,民间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约60万人因此丧生,尤其是在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疟疾更是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

疟疾的症状表现:周期性发作的警示

疟疾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其典型表现包括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以及随后的疲倦。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寒战期:患者会感到四肢及全身发冷,伴随不自主的哆嗦,部分人口唇、指甲发绀,此阶段持续约1小时。

发热期:紧随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面色潮红,之前发绀现象消失,患者可能出现烦躁、恶心、呕吐及头痛,持续2至6小时。

出汗期:高热后,患者开始出汗,逐渐转为大汗淋漓,体温随之骤降,感觉好转,但这一过程会周期性重复出现。

此外,疟疾还可能引发脾大、贫血,严重时甚至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疟疾的传播途径:从蚊虫到人,多渠道防范

疟疾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

自然传播: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在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蚊虫肆虐,多种按蚊都能携带并传播疟原虫。

血液传播:通过输注疟疾患者的血液或共用注射器,疟原虫可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母婴传播:孕妇若感染疟疾,可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疟疾。

其他因素:居住在疟疾流行区、免疫力低下(如婴幼儿、孕妇)、卫生条件差、未采取防蚊措施等,均会增加感染风险。

疟疾的治疗与复发:希望与挑战并存

幸运的是,疟疾并非不治之症。自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以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已成为全球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大多数疟疾患者预后良好。

然而,疟疾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存在“再燃”与“复发”的风险。再燃指的是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体内残留的疟原虫重新繁殖导致再次发病;复发则是在彻底清除体内疟原虫后,无新感染情况下再次发病,多发生在治疗后一年内。因此,治疗后需密切监测,以防复发。

全面防护:从我做起,远离疟疾

预防总是优于治疗,对于疟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防护:

避免高风险区域:尽量避免前往疟疾高发地区,如非洲、东南亚等地。若必须前往,应提前了解当地疫情,做好充分准备。   

防蚊灭蚊:在疟疾流行区,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经过防蚊处理的蚊帐,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跃的时间(如黄昏和黎明),选择光线明亮、通风良好的地方。

药物预防:对于特定高风险人群,如长期旅行者、援外工作人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药物。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疑似疟疾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可能的暴露情况,以便快速准确诊断与治疗。

结语:认识疟疾,共筑健康防线

胡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疟疾虽远非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其威胁依然不容忽视。通过加深对疟疾的了解,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正如胡先生所言,“下次再到疟区出差,我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疟疾挡在健康的大门外,享受安全、无忧的旅行与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