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偶尔会忽视那些细微的身体变化,但有一种疾病却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脑血管堵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卒中。它以其突发性和严重性,成为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通过及时的识别与正确的处理,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其带来的危害。作为一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脑血管堵塞的应对策略,让我们一起守护宝贵的生命之树。
认识脑血管堵塞
脑血管堵塞,医学上称为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由血管堵塞引起)和出血性卒中(由血管破裂导致)。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当大脑的某一部分血液供应被阻断时,脑细胞因缺氧而受损,甚至死亡,这一过程发展迅速,后果严重。
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包括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或丧失、步态不稳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大脑正在遭受损害,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快速识别FAST原则
FAST原则,是国际上公认的脑卒中快速识别方法,简单易记,适用于所有人群。
F(Face):观察面部是否对称。让患者微笑,看是否一侧嘴角下垂,或眼睛闭合不全。
A(Arm):检查手臂力量。让患者举起双臂,看是否一侧手臂无力或下垂,无法保持平举。
S(Speech):评估语言能力。让患者说一句话,看是否言语不清,或无法理解简单的指令。
T(Time):时间就是大脑。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项异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并告知患者可能正在经历脑卒中。
记住,FAST原则不仅适用于患者自己,也适用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每一次的快速识别与行动,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现场初步处理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关键时刻,正确的初步处理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保持冷静,首先安抚患者的情绪,避免紧张和恐慌进一步加重症状。同时,让患者平躺并稍微抬高头部,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减轻头部的血液流动压力。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裤带等紧身衣物,确保呼吸顺畅,减少身体的不必要束缚。切记,除非有医生指导,否则不要随意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尤其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免不正确的用药反而加重病情。此外,务必准确记录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这一信息对于后续的医疗决策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并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医院内的治疗
一旦到达医院,患者将接受专业的医疗团队评估和治疗。
急性期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是首选,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采取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直接清除堵塞血管的血栓。出血性卒中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以控制出血并减轻脑损伤。
药物治疗:除了紧急治疗外,患者还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等,以控制卒中的风险因素,预防复发。
康复治疗: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认知功能恢复等,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
预防脑血管堵塞,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管理好健康风险。首先,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这包括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以及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积累150分钟的运动量。同时,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环境,确保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其次,控制已知的卒中风险因素至关重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引发卒中的三大元凶,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药物剂量,是预防卒中的核心策略。此外,中老年人应特别注重定期体检,包括进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或MRI等脑血管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管问题,将卒中的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已有卒中病史或属于高风险人群的患者,更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脑血管堵塞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预防它、及时应对它,就能大大降低其带来的危害。FAST原则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卒中症状,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而健康的生活方式、风险因素的控制以及定期的体检,则是预防卒中的三道防线。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每一棵宝贵的生命之树,让健康与幸福常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