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该病主要特征是肺部气道长期受阻,患者呼吸功能下降,日常呼吸常感不顺畅。在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痰液排出问题十分关键。痰液在肺部和气道内堆积,会加重呼吸不畅,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然而,许多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排痰的方法,本文将围绕慢阻肺患者排痰技巧展开科普。
一、慢阻肺患者痰多难排的原因
要掌握有效排痰技巧,需先了解痰多难排的原因。
1.肺部功能受损:慢阻肺患者肺部气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受损的黏膜使分泌黏液的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痰液分泌量明显增加。
2.咳嗽力气不足:长期患病使患者呼吸肌肉逐渐萎缩、力量减弱。咳嗽需要呼吸肌肉有力配合,力量不足会导致咳嗽时无法产生足够气流冲击痰液,难以咳出。
3.痰液黏稠:部分患者日常饮水不足,或气道内环境干燥,导致痰液水分含量减少,变得黏稠。黏稠痰液附着力强,不易随气流移动,难以排出。
二、慢阻肺患者排痰的实用技巧
(一)日常基础排痰方法
1.充足饮水:充足水分能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使其更易排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天应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若患者同时患有心力衰竭等疾病,饮水量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正确咳嗽:正确的咳嗽方式能提高排痰效率。患者先深吸一口气,使肺部充分扩张,随后屏住呼吸3-5秒,让气流在肺部短暂停留,接着嘴巴张大,用力咳嗽2-3次,利用气流冲击力将痰液咳出。避免小声“清嗓子”式咳嗽,这种咳嗽方式气流弱,无法有效排痰,还可能损伤咽喉部。
(二)体位辅助排痰方法
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向气道移动。
1.坐位排痰法:适合病情较轻、能自主坐立的患者。患者坐在椅子上,身体略微前倾,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配合正确咳嗽动作,能更轻松地咳出痰液。
2.侧卧位排痰法:需在家人协助下进行。让患者侧卧,将有痰液积聚的患侧肺部放在下方,家人在患者背部轻轻辅助,利用重力促使痰液向气道方向移动。每次侧卧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之后可更换另一侧卧位,交替进行,促进两侧肺部痰液排出。
3.俯卧位排痰法:同样需要家属协助。患者趴在床上,头部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在胸部下方垫一个软枕,适当抬高臀部,家人在患者背部进行辅助操作,帮助痰液排出。操作过程中,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该体位。
(三)手法辅助排痰方法
家属通过正确的拍背手法,能帮助患者松动痰液。
1.拍背姿势:家属将手指并拢,掌心微微凹陷,形成“空心掌”,减少对患者肺部的直接冲击,避免损伤肺部组织。
2.拍背顺序:从患者背部下方开始,逐渐向上拍打,同时从背部外侧向中间方向拍打,符合肺部气道走向,能更好地促进痰液向主气道聚集。
3.拍背力度:需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无疼痛感为宜。力度过轻无法松动痰液,力度过重会让患者不适。
4.拍背时机:一般选择在患者饭后1小时或饭前半小时进行,避免饭后立即拍背引发呕吐;每次拍背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拍背过程中可配合患者咳嗽动作,在咳嗽时适当加大拍背力度,提升排痰效果。
(四)辅助工具排痰方法
1.雾化器:将医生开具的稀释痰液药物转化为微小雾滴,患者吸入后,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和肺部,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使痰液更容易咳出。使用雾化器时,需严格按照医嘱配备药物,每天使用1-2次,每次使用时间为10-15分钟,使用后及时清洗雾化器,保持清洁。
2.振动排痰仪:适合身体虚弱、无法自主完成有效咳嗽动作的患者。其通过仪器产生的振动作用,传递到患者肺部,松动肺部内的痰液,促进痰液向气道移动。使用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使用时按照仪器说明书调整振动强度,避免强度过大对患者造成不适。
综上所述,有效的痰液排出对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患者及家属需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留意排痰注意事项,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方案。只要坚持正确护理方法,配合医生治疗,慢阻肺患者的呼吸状况就能得到有效改善,更好地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