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因为踝关节扭伤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从活蹦乱跳的孩子到热爱运动的青年,再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踝关节扭伤可谓是一个“老少通吃”的常见问题。很多人觉得“崴个脚”是小事,歇两天就好了,但处理不当,很可能留下反复扭伤、慢性疼痛甚至创伤性关节炎的后遗症。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套科学实用的踝关节扭伤家庭护理技巧,帮助大家正确应对这一常见损伤。
扭伤瞬间:冷静判断与初步处理
1.当踝关节扭伤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迅速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避免因站立或继续走动加重损伤。
2.紧接着,仔细观察受伤部位。如果只是轻微疼痛,肿胀不明显,活动基本正常,那可能是轻度扭伤;若疼痛剧烈,肿胀迅速,且难以站立或行走,甚至出现畸形,那就要警惕中度或重度扭伤了。
3.初步判断伤情后,马上采取RICE原则进行处理。“R”代表休息(Rest),立即停止当前活动,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放松,防止进一步损伤。“I”是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块或使用冷敷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 - 20分钟,每隔1 - 2小时重复一次。冰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C”为加压包扎(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至小腿中部,注意松紧适度,既能起到压迫止血、减轻肿胀的作用,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E”即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扭伤初期(24-72小时):持续护理与观察
1.在扭伤后的24-72小时是急性期,护理的重点是控制炎症和肿胀。除了继续遵循RICE原则外,还要密切观察受伤部位的变化。
2.如果肿胀持续加重,皮肤出现发紫、发凉等异常情况,或者疼痛愈发剧烈,甚至伴有麻木感,这可能是伤情加重的信号,应及时就医。同时,要避免对受伤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因为此时按摩可能会加重损伤,热敷则会扩张血管,增加出血和肿胀。
3.在休息期间,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脚趾活动,如勾脚尖、伸脚尖等,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做3-4组。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疼痛。
扭伤中后期(72小时后):逐步康复训练
经过72小时的急性期处理,如果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就可以逐渐进入康复训练阶段了。但要注意,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可以先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用手轻轻帮助脚踝做屈伸、内外翻动作,每个方向活动10 - 15次,每天做3 - 4组。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再尝试主动活动,即自己用脚踝的力量完成这些动作。主动活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2.肌肉力量训练
当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后,就可以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了。常见的训练方法有弹力带抗阻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脚上,做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动作,感受肌肉的收缩和发力,每个动作进行10 - 15次,重复3 - 4组。还可以进行单脚站立训练,每次站立30 - 60秒,每天进行3 - 5次,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
3.热敷与按摩
在康复训练前后,可以适当进行热敷和按摩。热敷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每次15 - 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为训练做好准备。训练后的按摩则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疲劳,减轻酸痛感。按摩时,用手掌轻轻揉搓受伤部位,从脚踝向小腿方向进行,每次按摩10-15分钟。
日常护理与预防复发
在踝关节扭伤的恢复过程中,日常护理也不容忽视。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尽量选择有良好支撑和缓冲性能的运动鞋。在行走或运动时,要注意路面情况,避开坑洼不平的地方,防止再次扭伤。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来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预防扭伤复发。比如,经常进行提踵练习,双脚站立,缓慢抬起脚跟,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做20-30次,每天做3-4组。
总之,踝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护理小技巧,在扭伤初期进行科学处理,中后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就能有效促进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让我们的脚踝重新恢复健康,自由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