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耳鼻喉科门诊中,腺样体肥大是一种常见疾病。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打鼾、张口呼吸、听力下降或反复中耳炎时,才第一次听说“腺样体”这个词。作为儿童耳鼻喉领域的常见问题,腺样体肥大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造成多方面影响。
什么是腺样体?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方、鼻咽顶部的一团淋巴组织。它和扁桃体一样,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腺样体在儿童时期较为活跃,帮助身体识别和抵御从鼻腔进入的病原体。通常在孩子2至6岁时体积最大,之后会逐渐萎缩,到青春期前后基本消失。
腺样体为什么会肥大?
当孩子反复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感冒、鼻炎、鼻窦炎等,腺样体会因免疫反应而增生、肿大。如果感染频繁发生,腺样体就可能长期处于肥大状态,无法恢复正常大小。
腺样体肥大的主要症状
腺样体位于鼻腔与咽喉的交界处,一旦肥大,会堵塞部分或全部后鼻孔,影响正常通气和引流,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1.鼻部症状:孩子会出现持续性鼻塞,只能用嘴呼吸,尤其在夜间睡觉时明显。部分孩子还伴有流鼻涕、嗅觉减退。
2.睡眠问题:睡觉时打鼾、呼吸暂停(呼吸短暂停止)、睡眠不安稳、频繁翻身、出汗多。长期缺氧可能导致白天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
3.耳部问题:腺样体紧邻咽鼓管开口。肥大的腺样体可能堵塞咽鼓管,导致中耳压力失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耳鸣。部分孩子因此出现反应迟钝或学习成绩下降。
4.面部发育异常:长期张口呼吸会影响颌面部骨骼发育,可能出现上唇短厚、上前牙突出、牙列不齐、硬腭高拱等,医学上称为“腺样体面容”。
5.其他影响:长期缺氧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增加呼吸道感染频率。
如何诊断腺样体肥大?
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评估:
1.病史询问:了解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是否有反复感染等。
2.体格检查:观察孩子的面部特征、口咽部情况。
3.鼻咽镜检查:通过柔软的内窥镜从鼻腔进入,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和堵塞后鼻孔的程度。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4.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鼻咽侧位X光片或CT扫描,帮助判断腺样体肥大的程度。
根据堵塞后鼻孔的比例,腺样体肥大可分为轻度(<50%)、中度(50%-75%)和重度(>75%)。重度肥大通常需要积极干预。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并非所有腺样体肥大都需要手术。治疗方式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孩子生活质量的影响。
对于症状轻微的孩子,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鼻用激素喷雾、抗过敏药物、治疗鼻炎或鼻窦炎的药物。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药物效果不佳,且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医生会建议手术:
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经保守治疗无效。
明显的腺样体面容,或影响颌面正常发育。
长期鼻塞影响生活质量,如无法正常睡眠、学习注意力差。
手术方式与安全性
目前,腺样体切除术主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通过口腔操作,不需要在面部做任何切口。医生使用专门的切割吸引设备或低温等离子系统,精准切除肥大的腺样体组织。手术时间通常为20至30分钟,属于门诊或短时住院手术。术后当天或次日即可出院。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术后护理与恢复
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家长需注意:
1.饮食:术后4小时内禁食水,之后可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1-2天后逐步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坚硬、过热食物至少一周。
2.口腔清洁:鼓励孩子术后第二天开始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3.观察症状:注意是否有频繁吞咽、面色苍白,这可能是出血的征兆,需立即就医。少数孩子术后会有短暂的鼻音重或说话不清,通常1-2周内恢复。
4.活动: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擤鼻。
大多数孩子在术后1周内症状明显改善,打鼾和鼻塞减轻,睡眠质量提高,听力也会逐渐恢复。
总之,腺样体肥大不是小问题,它可能影响孩子的呼吸、睡眠、听力和生长发育。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非常重要。手术是治疗重度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手段,技术成熟,安全性高。如果您的孩子有相关症状,请尽早就医评估。通过科学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恢复顺畅呼吸,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