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国庆假期的黔西北大地,一辆外地大货车在百里杜鹃管理区境内发生侧翻,司机创伤性脾破裂、多发肋骨骨折合并创伤性湿肺、股骨骨折、胸椎骨折,生命悬于一线。
伤者被就近送往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后,正在当地驻点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外科专家胡洺瑀立即组织抢救:胸腔闭式引流、抗休克、紧急备血……
与此同时,医联体应急响应机制同步启动,通过专属微信群向浙毕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发出预警,启动肝胆胰外科、心胸外科、脊柱脊髓外科、创伤科多学科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10分钟后救护车呼啸出发;35分钟后患者抵达浙毕医院,按照制定方案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入肝胆胰脾外科手术室。由于术前信息已全程无缝共享,患者实现了“零等待”手术衔接。术后第3天顺利转出ICU,目前患者经肝胆胰外科、心胸外科、脊柱脊髓外科、创伤科多学科手术治疗,已康复出院。
“如果没有医联体构建的这条‘绿色通道’,按照传统转运流程,患者至少要耽误2-3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后果不堪设想。”胡洺瑀在回顾这场生命接力时感慨。

张骏到金沙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示教。

帮扶医生陈春萍在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为患儿看诊。

浙毕医院专家团队到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义诊。

帮扶医生路言琴在金沙县人民医院查房带教。

义诊留影。

浙毕医院义诊专家到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给医护人员作专题讲座。
医联体 重构区域医疗新格局
那么,究竟什么是医联体?为什么要建设医联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支持、管理协同等方式,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痛点。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医联体已不仅是医疗资源协同的简单载体,更成为实现区域医疗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浙毕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骏在接受专访时说。
浙毕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以来,便将医联体建设置于核心战略位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绝非简单新建一家医院,而是要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真正发挥区域医疗的龙头引领作用。”张骏强调,“我们致力于通过医联体建设,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技术标准系统化地带到基层,真正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分级诊疗愿景。”
截至目前,浙毕医院已在毕节市内、市外及省外建立11家医联体单位。张骏指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十大中心”功能定位,浙毕医院正全力打造“基层辐射中心”,通过创新实践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纵深延伸。
“我们正与农工党中央、浙江省委统战部等单位密切合作,在毕节市内选取3-4家医联体单位进行重点帮扶。下一步,计划将毕节市区域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面纳入医联体体系,彻底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张骏说。
“一院一策” 打通资源下沉通道
医联体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联”得起来、“动”得起来。为此,浙毕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对外联络办公室,负责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对接协调工作;参照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管理模式,与金沙县人民医院、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派出两名同志派驻合作医院任副院长,4名同志任科室主任。建立“一院一策”的精准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我们每月都会深入了解‘医联体’医院科室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根据‘帮扶医院所需,浙毕医院所能’,积极组织专家开展义诊、查房、带教、手术示教等精准帮扶活动,并将帮扶成效定期评估。”浙毕医院对外联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针对毕节市内的医联体成员单位,浙毕医院创新实施“组团式驻点帮扶”模式,组建由多学科专家构成的帮扶团队,长期驻点开展工作。目前,金沙县人民医院、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单位均已派驻专家团队,涵盖外科、内科、儿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多个紧缺学科。
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作为2019年才建成运行的新建医院,儿科一直由内科医生兼顾。2024年12月,浙毕医院儿科副主任陈春萍副主任医师入驻后,建立儿科常见病诊疗路径、开展儿童安全用药培训、培养本地骨干医生、开设家长健康课堂、建立儿科质控标准……短短半年时间,本地医生已能独立规范处置手足口病、毛细支气管炎等常见病,儿科门诊量从每月不足500人次增至1900余人次以上,儿童“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以前孩子发烧咳嗽,要颠簸2个多小时去毕节城区,现在家门口就能看,放心多了。”一位带着孩子就诊的家长感慨。更让她惊喜的是,陈春萍医生主动把个人微信留给家长,提供24小时在线答疑,“就像把专家请回了家,心里特别踏实。”
对于市外及省外的医联体单位,浙毕医院则采用“定期巡诊+远程会诊”的柔性帮扶方式,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服务。在云南省镇雄县中医医院,远程会诊已成为患者就医的常态化选择。日前,一名因甲状腺结节就诊的患者在镇雄县中医院体验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诊疗。“太神奇了!通过视频就能让浙江的专家看病,以前想看这种级别的专家不出省根本不可能。现在通过远程会诊,‘面对面’就能和专家交流,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患者感慨。
稍早之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常务副主任、头颈外科副主任、第一批派驻专家王佳峰的指导下,镇雄县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免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实现了该院在甲状腺肿瘤腋窝腔镜微创手术领域“从零到一”的突破。
如今,浙毕医院已与11家医联体单位全部签订《急危重症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大力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设,目前所有医联体单位均已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统一标识、统一流程、统一调度,实现“上转顺畅、下转有序”的良性循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浙毕医院对口帮扶的织金县以那镇2万余名特殊群体,到院就医除医保报销部分外,剩余自付费用全部由浙毕医院承担,源源不断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
融合之钥 从“挂牌”到“造血”的化学变化
医联体建设初期,普遍面临“联而不动、合而不融”的困境。如何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质变,成为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医联体不是简单的‘挂牌子’,而是要真正实现资源整合、技术融合、管理协同的深度变革。”张骏一针见血地指出,医联体建设的核心难点在于打破行政壁垒、跨越利益藩篱,实现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深度协作与价值共创。
为此,浙毕医院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破题:一是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构建“外联办+工作群+月度对接”的三级沟通体系,确保信息畅通、响应及时。各成员单位可随时提出帮扶需求,医院根据需求快速匹配专家资源,形成“需求—响应—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二是推行组团式帮扶模式。针对基层医院科室薄弱、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浙毕医院采取组团式驻点帮扶,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帮扶团队,长期驻扎在基层医院,手把手带教、面对面指导,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变。三是建立双向转诊与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病情危重者上转、康复期患者下转”的科学分级诊疗流动。同时,大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影像会诊、设备资源共享等,有效降低基层医院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四是创新解决利益让渡与补偿问题。医联体建设中,上级医院往往需要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作出必要“让利”。为此,浙毕医院通过政府补助、项目支持、科研合作等多元化方式,缓解资源输出带来的成本压力,确保医联体运行的可持续性。
金沙县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县70万人口的孕产妇急救重任,但用血流程复杂一度成为制约抢救成功的“卡脖子”难题。
2024年12月,浙毕医院产科医生黄雪浪驻点第一天,就遭遇一例凶险的羊水栓塞产妇:凝血功能全面崩溃,需要大量输血,而医院血库却告急。黄雪浪立即启动全县孕产妇抢救预案,紧急协调调拨红细胞、血浆,顺利完成输血、手术等全流程抢救。最终产妇转危为安,术后恢复良好。
事后,黄雪浪提出全面优化金沙县人民医院急救用血流程,得到全院支持并执行,为以后抢救病人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大幅度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在驻点期间,不断通过讲座、查房、手术指教、急救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产科团队危急重症抢救能力,2024年12月以来,管理危重病例150多例,抢救红色孕产妇约10余例。
此外,该院神经内科在路言琴主任医师入驻后,今年门诊就诊人次与去年同期门诊量相比显著提升约2200余人(次);对不明发病时间窗脑卒中患者只能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不能使用长程脑电监测,路言琴到院后,第一步帮助医院开展“视频长程脑电图”及推广长程脑电图临床运用,手把手培训医生操作及阅图脑电图;第二步牵头建立“超时间窗卒中溶栓”评估体系,对不明发病时间窗的脑梗死采用多模式影像评估,对提示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实施个体化溶栓。
2024年12月至2025年9月,金沙县人民医院已完成长程视频脑电检查90例,溶栓治疗卒中患者49例,其中超时间窗溶栓4例,并规范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危急重症诊治,显著提升神经内科团队的诊治能力。神经内科门诊量突破7000人次,高压氧治疗人次实现翻番。
“以前我们遇到癫痫持续状态、进展性卒中、脑炎的病人就发怵,现在敢收治、会诊治,老百姓的信任度明显提升。”神经内科医生们纷纷感叹。
“我们不仅要让基层医院‘看得见’专家,更要‘留得住’技术、‘建得成’队伍。”张骏强调,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持续性的机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联体内部的“化学融合”,让1+1>2的协同效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之路 让“生命高速路”通达乌蒙山区
医联体建设是否成功,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看病是否更方便、基层医疗能力是否真正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健康答卷”。
为助力医联体单位实现“服务能力有提升、群众就医有保障”的目标,浙毕医院打破了以往医疗资源分散的壁垒,以免费进修政策“精准赋能”,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血液透析曾是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的“服务空白”。2025年2月,医院选派ICU护士杨蝶到浙毕医院肾内科血透室进行为期半年的免费进修,从血管通路穿刺、透析机参数设置到并发症处置全程跟班学习。学成归来后,医院周密筹备开设血透业务。该业务开通后,将为辖区50余名尿毒症患者提供就近透析服务,每人每次往返可节约车费、住宿费等约120元,预计全年可为患者减负60余万元。
“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发展的信心。”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已将血透室作为重点科室打造,为辖区及周边县区血透患者提供服务。
“数字医联体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瞬间抵达偏远山区。”张骏介绍,浙毕医院正与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拟将5G+VR技术应用于远程查房、远程手术示教等场景,“未来基层医生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跟台学习,真正实现‘专家在身边’的智慧医疗愿景”。
按照“县域医共体+区域医联体”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浙毕医院下一步将把毕节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面纳入医联体“基层辐射中心”体系。“医联体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骏表示,浙毕医院将始终秉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责任担当,持续将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向基层纵深推进,“让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存在的最大价值。”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一条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牵头、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利益机制有效保障的医联体建设新路径。
面向未来,随着更多乡镇卫生院的加入、更多数字场景的落地应用、更多“基层辐射中心”的生根发芽,这条通往健康的“生命高速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