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随着冷空气频繁来袭,流感病毒进入了活跃期,秋冬流感高发季节悄然而至。
今年的流感毒株有什么变化?疫苗还有用吗?去年打过疫苗,今年还要不要打?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如何应对流感?疫苗安不安全?去哪里打?怎么预约?……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免疫规划科科长、主任医师杜雯。

新毒株甲型H3N2来袭
易感人群比例或有所上升
“作为新一轮的流感流行季,今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北半球推荐的流感疫苗毒株组合包含了甲型H1N1亚型、H3N2亚型以及乙型Victoria系。根据目前的监测数据,今年流行的优势毒株主要为甲型H3N2亚型。”杜雯表示,由于H3N2毒株与去年流行的H1N1不同,大众对今年流行的新亚型普遍缺乏免疫力,可能导致易感人群比例有所上升。
流感≠普通感冒
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杜雯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虽为自限性疾病,但部分重症流感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引发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普通感冒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的典型症状均为发热、咳嗽、咽痛、全身酸痛、乏力和头痛等。普通感冒往往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轻微。
杜雯强调,如果出现突发高热(39-40℃)伴寒颤、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
应对流感袭来
抓紧时间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新疫苗,能确保人体针对当年流行毒株产生有效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有助于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可阻断病毒传播链,保护有接种禁忌者、新生儿等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因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显得尤为重要。”杜雯说。
据介绍,今年的疫苗毒株是基于全球监测到的最新流感病毒变异趋势确定的,旨在匹配当前流行的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尽管疫苗设计基于最新监测数据,但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特性可能导致疫苗株与实际流行株存在一定差异,但即使出现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完全匹配的情况,疫苗仍可通过交叉免疫反应提供一定保护,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减少重症和死亡率。
“目前,我省提供的流感疫苗是各家疫苗生产企业根据WHO推荐的最新毒株生产的,已经覆盖了今年可能流行的毒株。包括三价流感灭活疫苗、四价流感灭活疫苗和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杜雯表示,流感流行季通常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只要在流行季来临前完成疫苗接种,身体即有足够时间产生保护性抗体。
杜雯进一步解释,“疫苗并不能一注射就让机体马上产生抗体,而是通过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起作用,有一个免疫应答的过程。流感疫苗一般在接种两周后产生保护作用。对抗原类似毒株的保护作用可维持6至8个月”。去年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所产生的抗体,至今已大幅衰减,加上今年流行的毒株亚型与去年不同,原有抗体难以有效应对新一季流感。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以确保接种者获得针对当年流行毒株的最新保护。
“当前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期。即便尚未接种,只要在整个流行季内完成接种,仍能获得有效保护。”她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尽早接种本年度流感疫苗,以有效降低感染与传播风险。
八类重点和高风险人群
及时接种疫苗
杜雯介绍,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流感带来的健康风险及对医疗系统的压力,接种策略在鼓励所有适龄人群接种的基础上,优先推荐八类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
●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公共卫生、卫生检疫等人员。他们身处一线,接种疫苗既保护自身,也避免因感染造成工作中断,对维持医疗系统运转至关重要。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出现重症、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远高于年轻人。
●慢性病患者。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人群。慢性病会加重流感后的健康风险,而流感也可能导致慢性病急性发作。
●养老院、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场所内脆弱人群及员工。这些场所人员密集,易发生暴发疫情,且其中的居住者多为高风险个体。
●孕妇。孕期生理变化使孕妇感染流感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孕妇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为新生儿也提供保护。
●6至59月龄儿童。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后易引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低龄婴儿的看护者。由于6月龄以下婴儿还不能接种流感疫苗,其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接种,可以形成“保护圈”,间接保护婴儿。
●重点场所人群。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这些地方人口密集,流感极易快速传播。
疫苗种类与适用人群
杜雯介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三价减毒活疫苗和四价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又分为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在裂解疫苗的基础上进一步纯化,安全性更高。
三价、四价流感裂解疫苗以及四价流感亚单位疫苗接种对象均为6月龄及以上人群;三价流感亚单位疫苗接种对象为3岁及以上人群;三价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3至17岁儿童和青少年。
特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须知
儿童、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在剂型和程序上有什么特殊要求?
杜雯介绍,儿童接种,如果选择流感灭活疫苗,6月龄至8岁首次接种者,需接种2剂(2剂选择同一剂型的疫苗),间隔至少4周;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者,只需接种1剂。9岁及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既往是否接种过,只需接种1剂。还有一种是冻干鼻喷减毒活疫苗,用于3至17岁人群,接种1剂。老年人可以选择流感灭活疫苗,目前我国上市的流感疫苗中,三价灭活疫苗和四价灭活疫苗均适用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
怀孕的女性和哺乳期的妈妈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杜雯表示,对于怀孕的女性和哺乳期的妈妈,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监测数据显示,相比普通人群,孕妇患流感后的症状更严重,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孕妇接种流感疫苗,不仅保护孕妇自身,降低孕期患流感、孕期发热、子痫前期、胎盘早破的风险,也可通过胎传抗体保护6月龄内无法接种流感疫苗的新生儿免于罹患流感。哺乳期妈妈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保护自身,也间接保护婴儿,降低感染风险。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接种疫苗是否安全?
杜雯介绍,在慢性病的稳定期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如果处于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需先经过治疗待慢性病稳定后,再接种疫苗。
杜雯同时指出了需要暂缓或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情形: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发热患者,需要暂缓接种,建议疾病痊愈或病情稳定控制后接种。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剂及抗生素)过敏者或有过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史者,禁止接种。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患哮喘的儿童、接种前已经使用过抗流感病毒特效药等情况不能接种减毒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
是否能同时接种
杜雯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18岁及以上人群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分别接种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18岁以下的人群不推荐同时接种,两种疫苗接种需间隔大于14天。
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应该如何应对
杜雯就接种疫苗后,通常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应该如何应对作出说明。
一般反应:由预防接种引起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在两三天内可自行缓解。对此不必太过担心。如体温达到38.6℃以上或发热超过3天或伴有其他症状等,可咨询接种医生或到医院就诊,避免症状加重或患其他疾病的可能。
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非常罕见,如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异常反应的发生率非常低,大家不需过分担心。对于急性严重过敏反应,所有接种门诊都备有急救药品和设施,医生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和救治。
在哪里接种流感疫苗,如何预约
“疫苗接种必须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接种单位常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综合医院。居民可就近、就便选择接种单位前往接种。”杜雯介绍,可先申领“电子预防接种证”。目前,有6个途径可以申领,包括“中国贵州”“贵人服务”APP“多彩宝”小程序“黔康码”小程序“贵州省疾控局”公众号及“贵州疾控”公众号。申领成功以后,点开“接种单位导航”,可找到就近接种单位,直接拨打电话进行预约。
接种疫苗时,成人需携带身份证,如果已经申领“电子预防接种证”的,可以直接亮码登记、接种;儿童接种需监护人携带预防接种证。
到接种单位后出示身份证或预防接种证,医生核对信息并询问健康状况,受种者本人或儿童监护人应当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接种。
接种结束后要在现场留观30分钟,无异常后才可离开。
日常生活中,预防流感的措施
“除了接种疫苗外,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非药物防范措施减少流感感染概率。”杜雯表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高风险人群建议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去时佩戴好口罩。
●室内勤通风,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保持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
集体场所如何做好流感群防群控
杜雯介绍,通过落实以下措施,能有效阻断流感在集体场所的传播链。
●健康监测:如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员工或学生,应督促居家隔离观察或就医。
●减少聚集:非必要不组织室内大型活动,加强场所通风换气。
●环境消毒:做好教室、办公室、食堂等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重点擦拭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
●宣传教育:倡导勤洗手、戴口罩等卫生习惯,鼓励流感季前接种疫苗。
●快速处置:出现聚集性疫情时,立即报告并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调与处置,必要时可采取临时线上教学或居家办公。
科学防护 筑牢健康防线
杜雯提醒:如果不幸感染流感,处理重点包括观察症状变化、避免传染他人、正确使用药物等。
●居家隔离观察——
居家休息,多喝温水,清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帮助恢复免疫力。注意勤洗手、多通风。
●合理用药或就医——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不适。如症状持续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精神萎靡等,应立即就医。
●关注特殊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就医。
提示:遵医嘱用药,避免乱用抗生素,多数患者1至2周可康复。
随着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来临,杜雯呼吁公众增强防病意识,科学、理性应对,共同守护呼吸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