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骤降和空气干燥,流感病毒便进入高发期。校园作为人群密集场所,学生、教师每日密切接触,极易成为流感传播的"重灾区"。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的儿童会感染流感,而学校聚集性疫情占流感暴发事件的80%以上。其实,流感并不可怕,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流感≠普通感冒,这些症状需警惕
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发,与普通感冒有本质区别:
症状更剧烈:突发高热(38.5℃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而普通感冒多以鼻塞、流涕、咳嗽为主。
传染性强:流感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潜伏期1-4天,患者发病前1天至症状消失后3天均具传染性。
并发症风险高: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校医提醒:若学生出现高热伴寒战、精神状态差,或班级多人同时出现类似症状,需立即隔离并联系家长送医,避免延误治疗。
校园防护"三道防线",筑牢健康屏障
防线1:日常防护——细节决定成败
正确佩戴口罩:在教室、食堂等密闭场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时需完全覆盖口鼻,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侧,每4小时更换一次。
勤洗手,会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搓洗20秒以上,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重点清洁指尖、指缝、手腕等易忽略部位。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若无纸巾可用手肘内侧遮挡,避免飞沫扩散。
减少聚集:课间避免扎堆玩耍,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暂停非必要的集体活动,如大课间操可分批次进行。
防线2:环境管理——切断传播链
通风换气:教室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寒冷天气可采用"错时通风"(如课间开窗,上课关窗)。
清洁消毒:对门把手、课桌椅、水龙头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消毒后30分钟用清水擦拭残留。
隔离措施:设立临时隔离室,对发热学生立即转移并通知家长接回,班级其他学生需加强健康监测。
错峰就餐:采用分时段就餐或教室用餐,避免食堂人员密集。餐具建议高温煮沸消毒15分钟。
防线3: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晨午检制度:每日测量体温,观察学生是否有咳嗽、咽痛等症状。使用红外额温枪时,需保持环境温度适宜(16-35℃)。
因病缺勤追踪:对请假学生询问病因,若确诊流感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返校时提交医疗机构证明。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最有效手段,建议师生每年9-11月接种(接种后2-4周产生抗体)。重点人群(如哮喘、糖尿病患儿)务必接种。
家庭护理:科学应对不慌乱
居家隔离期间这样做
单独房间居住:患者与家人分餐,使用独立卫浴或消毒后使用。
症状管理:
发热>38.5℃:按说明书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咳嗽咳痰:1岁以上儿童可用蜂蜜水(每次2-5ml)缓解,避免使用止咳药。
鼻塞流涕: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日2-3次。
观察病情:若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3天、精神萎靡等,需立即就医。
饮食调理增强抵抗力
补水:每日饮水量=体重(kg)×30ml(如30kg儿童需900ml)。
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
维生素C:猕猴桃、橙子、彩椒等富含维C的果蔬,可辅助增强免疫力。
返校准备不可少
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正常48小时以上,无咳嗽、乏力等症状。
提交复课证明:携带医疗机构开具的痊愈证明,经校医室确认后方可进班。
常见误区解答
流感疫苗必须每年接种吗?
是的!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疫苗成分会根据流行株调整。且抗体随时间减弱,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最佳保护。
抗生素能治疗流感吗?
不能!流感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得过流感还会再感染吗?
可能!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且甲型病毒又分多种亚型(如H1N1、H3N2)。感染一种亚型后,仍可能感染其他亚型。
结语
流感防控是一场需要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流感风险降到最低。愿每个孩子都能远离疾病困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