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冠心病发作前,身体会“通风报信” - 数字报刊系统 冠心病发作前,身体会“通风报信” 慢性胃炎反复,三招轻松调养好 全口假牙总松动,调整基托是关键 CT——看脑出血的“高清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心病发作前,身体会“通风报信”

作者:崇左市人民医院 张小芳

很多人觉得“冠心病发作突然,毫无征兆”,正因这种认知,不少人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可能引发心梗,甚至危及生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但实际上,冠心病发作前,身体常会发出“预警信号”。学会识别这些信号,能及时采取措施避险,大幅降低严重后果的发生风险。

哪些人容易被冠心病“盯上”

冠心病的发生与人群特征、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警惕: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遗传致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不佳者,疾病长期损伤血管,增加患病概率;长期吸烟、酗酒者,烟草有害物质与酒精刺激血管、破坏血管弹性;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且超重或肥胖者,代谢紊乱易致血管堵塞;饮食高油高盐高糖且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者,加重心脏负担,诱发血管问题;45岁以上男性或绝经后女性,血管功能随年龄衰退,患病风险升高。

了解高危因素可助判断自身风险,如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持续冲击血管壁致内膜受损;高血糖影响血管弹性,使血管变硬变脆,这些都可能引发冠脉血管病变,进而诱发冠心病。

冠心病发作前的6个“通风报信”信号

胸部不适,出现“压榨感”或“闷痛”。这种不适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后出现,位置集中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时间通常为3-5分钟,休息后可缓解,与普通的“刺痛”或“隐痛”不同,需注意区分。

肩背、手臂放射性疼痛。疼痛会从胸部延伸至左肩、左臂内侧,严重时甚至波及无名指、小指,部分人还会伴随麻木感,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肩周炎”“颈椎病”,需提高警惕。

呼吸急促、气短。在安静状态下或进行轻微活动后,突然感觉呼吸费力、气短,像“透不过气”一样,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这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

莫名乏力、疲倦。日常进行爬楼梯、散步等活动后,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劳累,休息后也无法恢复精力,甚至出现“不想动”的乏力感,这是身体发出的异常警示。

夜间或晨起“憋醒”。睡觉时会突然因胸闷、憋气醒来,坐起或站立后症状有所减轻;或在晨起后感觉胸口发紧、不适,这些情况都可能与心脏功能异常有关。

非典型症状,需格外留意。比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下颌痛,或伴随恶心、出汗(尤其冷汗)等症状,特别是高危人群出现这些表现时,不能忽视,需及时排查。

发现信号后:立刻做这4件事

发现冠心病相关信号,需立即采取4项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立即休息,停止活动。无论正工作、运动或做家务,出现信号后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心脏负担,防止症状恶化。

随身携带“急救药”者及时服用。若医生开具硝酸甘油等药物,按说明书舌下含服,注意低血压者禁用,服药后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症状不缓解则立刻拨打“120”。休息、服药后5-10分钟症状未减轻或加重(如疼痛加剧、持续时间延长),需拨打急救电话,清晰告知地址与症状。

保持冷静,避免紧张。情绪激动会升高心率、血压,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深呼吸平复情绪,耐心等待救援。

日常守护:4个习惯帮你“远离”冠心病发作

预防冠心病发作,需长期坚持4个健康习惯——

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量,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调整生活方式,减少“伤心”习惯。彻底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少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果、全谷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管理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愤怒,通过听音乐、聊天、散步调节心情,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心电图、心脏超声,结果异常则遵医嘱做冠脉 CT等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血管问题并干预。

结语

冠心病发作前的信号虽非特异性,但有明显规律,尤其高危人群需格外留意身体细微变化。“早识别、早应对”是降低心梗风险的关键,发现信号切勿拖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主动守护心脏健康,才能有效远离冠心病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