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献血不良反应的快速处理 - 数字报刊系统 胃溃疡用药,餐前餐后吃有啥不同? 光谱CT:精准诊疗的“光谱之眼” 献血不良反应的快速处理 手术服蓝绿配,医生眼不累!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献血不良反应的快速处理

作者:南宁中心血站 韦津津


血液是生命的基石,在临床医疗中不可或缺,手术、创伤、血液病及慢性病治疗等都依赖安全血液。献血作为公益事业,健康公民参与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助力医疗救治。然而,部分人献血时可能因身体、心理或操作等因素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可保障献血者健康,提前预防能降低不良反应概率。普及相关知识,能让更多人消除顾虑,积极参与献血,本文将详细介绍。

 

献血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识别

 

在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表现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识别要点也有所不同。轻度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类型,具体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短时间内出现,整体程度较轻微,一般不会对献血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只要及时休息和处理,很快就能缓解。

中度不良反应的症状比轻度更明显,除了会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的相关表现外,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献血者的正常活动,比如无法自主站立、难以平静呼吸等,需要更细致的处理和观察。

重度不良反应则较为罕见,但症状紧急且严重,可能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血压明显下降等情况,这类反应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急救,可能会对献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必须立即采取专业的医疗干预措施。

 

献血不良反应快速处理方法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首先要立即停止献血操作,让献血者平卧在休息床上,将头部偏向一侧,这样能有效防止后续可能出现的呕吐物堵塞呼吸道。随后,给献血者饮用适量的温开水或糖水以及葡萄糖钙剂,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能量,帮助缓解乏力、头晕等症状。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或现场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献血者休息10~20分钟后,相关症状就能得到明显缓解。

 

当中度不良反应发生时,先按照轻度不良反应的处理方式,让献血者平卧并补充水分。若献血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要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休息环境的整洁,避免异味刺激加重不适。同时,需监测献血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若症状没有缓解趋势,应联系专业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待献血者症状缓解后,不能立即让其离开,需继续观察30分钟以上,确认身体无异常后,方可允许其离开献血点。

 

重度不良反应发生后,现场人员要第一时间呼叫专业医护人员,同时让献血者保持平卧姿势,解开其衣领部位的衣物,确保呼吸道通畅,为后续急救争取时间。若献血者已经出现意识丧失的情况,切勿随意移动其身体,需在原地等待医护人员到场,由医护人员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在整个过程中,现场人员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协助做好后续的治疗和观察工作,直到献血者病情稳定。

 

预防献血反应小妙招

 

献血前:保证充足睡眠,献血前一天晚上避免熬夜,确保6~8小时高质量休息,让身体状态良好。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馒头等,献血前一天和当天早晨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不过饱,杜绝空腹献血,防止低血糖、恶心等不适。通过咨询医护人员、查看宣传资料了解献血流程和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前准备好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按要求做好准备,避免因证件不全或准备不足影响流程、增加心理负担。

 

献血过程中:严格按照医护人员指导保持正确献血姿势,采血时勿随意移动手臂,防止针头移位引发疼痛或出血。放松心情,可通过听音乐、聊天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关注采血过程产生紧张情绪。感觉不适如头晕、心慌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反应加重。

 

献血结束后:用干净棉球或绷带按压针眼30分钟,力度适中,勿揉搓,防止出血或血肿。在休息区休息15~30分钟,观察身体反应,避免立即起身,保持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打球、搬重物,防止头晕乏力。不接触污水脏物,防止感染。饮食上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菠菜等,多喝温开水促进恢复,避免饮酒吸烟影响身体机能恢复。

 

结语

献血,是一场爱与生命的接力。每一次伸手,都可能成为他人黑暗中的那束光;每一滴热血,都可能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让我们以爱之名,勇敢地伸出臂膀,用热血书写人间大爱,共同为构建一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