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沉浸在幸福中的准妈妈而言,肚子里那小小生命宛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全家无尽的希望与憧憬。然而,生活有时会出些难题,宝宝可能因诸多因素提前降临,这便是令人揪心的“早产”。早产儿身体各器官犹如未完工的精致建筑,尚未发育完备,出生后挑战重重。因而,提前熟知早产风险信号,意义非凡。
早产,离我们并不遥远
早产,简单来说,就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还没待够时间就出来了。一般来说,怀孕满28周但不到37周出生的宝宝,都算是早产儿。这些宝宝因为提前来到这个世界,身体往往比较弱,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爱。
早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妈妈身体的原因,比如之前有过早产经历、怀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子宫形状异常等;有的是宝宝或胎盘的问题,比如宝宝长得太小、胎位不正、胎盘位置不对等;还有的是妈妈的生活习惯不好,比如太累、长时间站着、抽烟喝酒、心情太紧张等。
这些信号,可能是早产在“敲门”
虽然早产的原因复杂多样,但身体往往会提前发出一些“警告”。准妈妈和家人一定要细心观察,别让这些信号悄悄溜走。
1. 肚子开始“规律地疼”
怀孕晚期,肚子偶尔疼一下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变得有规律,比如每隔10到20分钟就疼一次,而且越来越频繁,那就要小心了。这种疼痛可能像来月经时的坠痛,也可能是肚子发紧发硬的感觉。
2. 阴道有异常分泌物或出血
如果发现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或者像果冻一样的黏液栓排出来,这可能是宫颈在扩张的信号。如果出血量较多,颜色鲜红,那就更要立即就医了。
3. 感觉宝宝要“掉出来”了
随着宝宝长大,妈妈可能会感到骨盆或下腹有压迫感,好像宝宝要掉出来一样。这种感觉如果持续存在,而且越来越强烈,也要警惕早产的可能。
4. 腰背疼得停不下来
怀孕期间腰背疼很常见,但如果疼痛持续不减,休息后也不缓解,那就可能是早产的一个信号了。
5. 宝宝突然“安静”或“太闹”
胎动是宝宝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发现宝宝突然动得很少,或者动得特别剧烈后突然安静下来,这可能是宝宝在肚子里遇到了麻烦,也要及时就医检查。
发现信号后,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上述早产风险信号,准妈妈和家人千万不要慌张。记住,及时应对是关键。
第一步:立刻停下来,好好休息
发现信号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一切活动,找个舒适的地方躺下来休息。最好是左侧卧位,这样有助于改善胎盘的血流,给宝宝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
第二步: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休息的同时,要仔细观察身体的变化。比如宫缩的频率、持续时间,阴道分泌物的颜色和量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就医时告诉医生。
第三步: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观察一段时间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有加重的趋势,那就要立刻去医院了。去医院时,记得带上之前的产检记录,这样医生能更快地了解你的情况。
第四步: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
到了医院后,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进行一系列检查,比如超声检查看宫颈长度、胎心监护看宝宝的情况等。如果确诊有早产风险,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一些宫缩抑制剂来延缓分娩时间,或者给你打糖皮质激素来促进宝宝的肺成熟。这时候,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早产,我们能做些什么?
虽然早产如同隐藏在孕期里的“不定时炸弹”,有时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定期产检就像给孕期上了一道“保险锁”,能尽早揪出潜在问题并妥善处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拒绝过度劳累,可为宝宝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管理好慢性疾病,调控好血压血糖;再加上保持平和心态,远离焦虑压力,就能有效降低早产风险。
结论
早产恰似高悬在孕期天空的一把“利剑”,寒光凛冽,让人不由心生畏惧,每一丝担忧都如影随形。但我们并非只能坐以待毙,积极行动才是破局之道。提前熟悉早产风险信号,如同点亮一盏明灯;敏锐捕捉身体异样,好似拉响警报。一旦信号出现,果断就医、及时应对,就能为宝宝争取宝贵成长时间,大幅降低不良结局概率,迎来圆满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