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共用剃须刀,可能藏着乙肝丙肝隐患 - 数字报刊系统 共用剃须刀,可能藏着乙肝丙肝隐患 脑卒中发作前身体发出的 抗生素滥用,身体会 糖尿病患者取药,这些剂量细节别忽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用剃须刀,可能藏着乙肝丙肝隐患

作者: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 周静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其实可能暗藏健康风险。共用剃须刀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觉得,剃须刀是私人物品,偶尔借给家人或朋友用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但医学检验和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专业人员提醒您:共用剃须刀存在传播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乙肝和丙肝是什么病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这两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

感染后,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持续损害肝脏。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数亿人感染乙肝或丙肝,其中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

共用剃须刀为何会传播病毒

剃须过程中,即使没有明显出血,皮肤表面也可能出现微小的破损或毛细血管损伤,肉眼难以察觉。这些微小创口可能渗出含有血液的组织液。

如果一位乙肝或丙肝感染者使用过剃须刀,刀片上可能残留极微量的血液。当另一个人使用同一把剃须刀时,这些残留的血液可能通过使用者皮肤上的微小破损进入体内,造成病毒传播。

医学检验研究显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即使在干燥的血液中,也能存活数天甚至更久。丙肝病毒虽然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但在适宜条件下仍具备传染性。因此,哪怕剃须刀看起来干净,也不能排除病毒残留的可能。

哪些行为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除了共用剃须刀,以下行为同样存在血源性病毒传播风险:

共用牙刷:刷牙时牙龈出血非常普遍,尤其是患有牙龈炎或牙周病的人群。牙刷毛缝隙中极易残留带血的唾液,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

共用指甲剪、修眉刀、美容针具: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划破皮肤,若未彻底消毒,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不规范的医疗或美容操作:如街头纹身、穿耳洞、修脚等,若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感染风险极高。

不安全注射或采血: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或在非正规机构进行静脉输液、抽血化验,均可能引发病毒传播。

共用针具吸毒:这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多人共用注射器极易造成群体性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乙肝和丙肝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咳嗽或打喷嚏传播。病毒必须通过血液或体液进入体内才能造成感染。因此,正常社交活动无需过度恐慌,但涉及皮肤破损的个人用品必须严格区分使用。

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乙肝和丙肝,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以下是具体建议:

不共用个人护理用品:剃须刀、牙刷、指甲剪、毛巾等应专人专用,使用后保持干燥清洁。家庭成员之间也应避免混用。

注意伤口防护:皮肤有破损、擦伤或湿疹时,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处理他人伤口时应佩戴手套。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美容机构:进行注射、采血、输液、手术、纹身、穿孔等操作时,务必确认机构具备合法资质,使用的器械为一次性或经过高压灭菌处理。

接种乙肝疫苗: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应接种第一针。成年人若未接种或抗体水平不足,也应补种疫苗。

定期体检:建议成年人每3-5年进行一次乙肝、丙肝筛查,尤其是有输血史、手术史、透析史、多个性伴侣、静脉吸毒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主动检测。

正确处理废弃物:家庭中如有感染者,其使用过的棉签、创可贴、针具等应密封后妥善丢弃,避免他人接触。

发现感染怎么办

如果体检发现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不必恐慌。现代医学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案。

乙肝患者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丙肝目前已有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超过95%。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感染者也应做好自我管理: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用品,避免捐献血液或器官,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结语

健康源于细节。一个小小的剃须刀,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拒绝共用个人护理用品,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了解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接种疫苗,定期体检,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效预防措施。让我们从生活细节做起,远离乙肝丙肝,守护肝脏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