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辨别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 数字报刊系统 失眠别乱吃药!不同病因用药不同 如何辨别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深夜胸痛别硬扛,心梗急救分秒抢 肠胃“闹脾气”的原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辨别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作者:桂林市阳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碧珍

蚊虫肆虐的夏秋季节,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常面临两种“隐形杀手”的威胁——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它们通过同一类蚊子传播,症状也常被混淆为“重感冒”,但若延误治疗,登革热可能引发致命并发症,而基孔肯雅热的慢性关节痛则可能折磨患者数月甚至数年。如何快速区分这两种疾病?掌握以下关键点,助你科学应对。

病毒“身份”:同源不同宗的蚊媒刺客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由蚊子叮咬传播,但它们的“幕后黑手”分属不同病毒家族。基孔肯雅病毒(CHIKV)是披膜病毒科的“成员”,其名字源于非洲土语“Chikungunya”,意为“弯腰屈背”——这正是患者因关节剧痛而佝偻的典型姿态。而登革病毒(DENV)则属于黄病毒科,它的命名源于西班牙语“denga”,形容患者因骨痛刻意保持的僵硬姿势。尽管两者都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但基孔肯雅热更“青睐”非洲与东南亚的农村地区,而登革热则在全球热带城市中广泛流行,雨季常呈爆发态势。

症状对比:关节痛与出血倾向的“天平”

两者的症状初期高度相似:突发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流感。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关键差异。

基孔肯雅热的“标志性痛苦”是关节剧痛。患者常描述疼痛“如刀割般刺入关节”,尤其手腕、膝盖、脚踝等小关节肿胀明显,甚至无法站立或握笔。这种疼痛在退烧后仍会持续数周至数月,部分老年人可能遗留慢性关节炎。相比之下,登革热的关节痛虽也广泛,但程度较轻,更突出的是“三痛征”——剧烈头痛、眼球后痛与全身肌肉痛,仿佛“每一块骨头都在被敲打”。

皮疹特征是另一重要线索。基孔肯雅热的皮疹通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呈红色斑丘疹或麻疹样,广泛分布于躯干与四肢,伴随强烈瘙痒,患者常因抓挠导致皮肤破损。而登革热的皮疹更“戏剧化”:发热3-5天后,面部潮红如“醉酒”,颈部出现“红颈征”,四肢可见充血性斑疹或点状出血点,严重者皮肤上会形成“皮岛”——在一片瘀斑中残留正常颜色的皮肤,宛如地图上的岛屿。

出血倾向的差异关乎生死。基孔肯雅热极少引发严重出血,仅少数患者出现鼻衄或牙龈出血;而登革热若发展为重症,可能突然出现呕血、黑便、血尿,甚至因血浆渗漏导致休克,此时患者四肢冰冷、脉搏微弱,需紧急抢救。

传播与潜伏:蚊子的“作案时间表”

两种病毒均通过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传播,但它们的“作案节奏”略有不同。基孔肯雅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需2-10天,患者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因此疫情常呈“点状爆发”,如某村庄突然出现数十例病例后迅速平息。而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繁殖需8-10天,患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均可传染蚊子,加之城市中密集的人口与积水容器,易引发大规模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还存在“隐形传播链”:孕妇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胎儿,或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传播,而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未发现此类案例。

科学鉴别:实验室的“病毒指纹”

当症状模糊时,实验室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依赖两类检测:一是发病后3天内采集血液,通过核酸检测捕捉病毒RNA;二是发病5天后检测IgM抗体,若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而登革热的检测更复杂:NS1抗原检测可在发病1-5天内快速筛查病毒;若怀疑重症,需动态监测血小板与血红蛋白——血小板骤降或血红蛋白进行性升高,往往预示血浆渗漏风险。

预防与应对:防蚊比治疗更重要

目前尚无针对两种疾病的特效药,因此预防是关键。日常需做到“五不”:不积存静水(定期清理花盆、轮胎等容器)、不裸露皮肤(户外穿长袖衣物)、不依赖单一防蚊手段(纱窗+蚊帐+驱蚊剂组合使用)、不忽视早期症状(从疫区返回后14天内发热需立即就医)、不自行用药(阿司匹林可能加重登革热出血风险)。

若不幸感染,基孔肯雅热以对症止痛为主,慢性关节痛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登革热患者则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轻症者口服补液,重症者需住院接受静脉输液与血浆置换。

结语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虽如“双胞胎”般难以分辨,但通过观察关节痛程度、皮疹特征与出血倾向,结合流行病学史,我们完全能做到“早识别、早干预”。在这个蚊虫活跃的季节,提高警惕、科学防护,方能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