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咬到脸颊后长出小白点,熬夜赶项目后舌头尖疼痛难忍,甚至毫无缘由口腔溃疡就“找上门”。若你常被这种喝水都皱眉的小毛病困扰,别只归结于“上火”。多数反复口腔溃疡,和日常未留意到的习惯有关。本文帮你揪出诱因,教你防治方法,让口腔少遭罪。
先自查:6个常见诱因,你中了几个
口腔溃疡并非随机出现,而是身体的“小警报”,以下诱因涵盖大部分的反复情况——
饮食太“猛”:辣、烫、缺营养伤口腔
饭桌上的食物常是口腔溃疡的“导火索”。
一方面,“重口味刺激”食物,如火锅、烧烤、麻辣小龙虾等,又辣又烫,会直接烫伤、刺激口腔黏膜,使其未修复便易形成溃疡。
另一方面,“营养没跟上”,长期不吃蔬果、挑食,缺乏维生素B2、锌、铁等营养素,口腔黏膜会变脆弱,稍受刺激就长溃疡。
熬夜、压力大:身体“累了”,溃疡就来
熬夜和压力大是口腔溃疡的“帮凶”。
熬夜使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免疫力暂时下降;压力大、焦虑时,身体处于“紧张状态”,影响黏膜修复能力,口腔黏膜易出现溃疡。
不小心“伤”到嘴:小伤口变大溃疡
有些口腔溃疡是自己造成的。
吃饭太快咬到舌头或脸颊内侧,刷牙时硬毛牙刷用力戳到牙龈,戴假牙、牙套磨到黏膜,牙齿有蛀牙、牙石或边缘尖锐反复刮擦口腔黏膜等,这些小伤口若未及时护理,易发展成溃疡。
激素“波动”:女性经期前后易“中招”
对女性而言,口腔溃疡与激素变化有关。
月经前、孕期、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口腔黏膜修复能力,使溃疡更易出现。
“小毛病”没重视:感冒、便秘也会诱发
感冒、便秘等“小毛病”也与口腔溃疡有关。
感冒、发烧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口腔细菌易“作乱”诱发溃疡;长期便秘使体内代谢废物排不出去,间接刺激口腔黏膜,也可能长溃疡。
特殊情况:长期反复可能和“基础病”有关
若溃疡一次长好几个、超过2周未愈、疼得无法吃饭,或伴有腹泻、皮疹、体重下降,可能不只是“小毛病”,可能与糖尿病、自身免疫病(如白塞病)等基础病有关。这种情况别硬扛,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学方法:3步做好“防”和“护”,简单又实用
多数反复口腔溃疡,调整习惯、做好护理就能减少发作,以下3步可供参考——
预防:从4个日常习惯改起,减少溃疡“找上门”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4个小行动每天花点时间就能做到——
吃对:少刺激、补营养:少吃辣、烫、油炸食物,如夏天少喝冰饮配辣串;每天保证吃1份青菜(如菠菜、西兰花)和1份水果(如橙子、苹果)。挑食严重或常因缺营养长溃疡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维生素B片,别乱买保健品。
睡够:别熬夜、养精神: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11点前睡;压力大睡不着时,睡前泡10分钟脚、听轻音乐,助身体放松,提高免疫力,减少溃疡发生。
护好:别让口腔“受外伤”:刷牙选软毛牙刷,力度适中,避免戳伤牙龈;有蛀牙、尖锐牙石及时补牙、洗牙;戴假牙磨嘴及时找医生调整。
动一动:提高免疫力:每周抽3次时间,每次走30分钟,或跳舞、做瑜伽,运动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溃疡反复。
缓解:长溃疡了,3个方法减轻疼痛
若长了溃疡,这3个方法可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用对药,别乱涂:去药店买口腔溃疡凝胶、康复新液等药,按说明书涂在溃疡上,能快速止疼、促进伤口愈合;别买含酒精的漱口水,会刺激溃疡,加重疼痛。
吃软的,别刺激:暂时别吃酸、辣、硬食物,如柠檬、薯片、坚果,多喝温凉的粥、牛奶,吃蒸蛋、豆腐等软乎食物,减少对溃疡刺激。
别乱碰,别舔、别挑:别用舌头舔溃疡,唾液里的细菌会影响愈合;更别用针挑溃疡,易感染且会使伤口变大。
警惕:出现3种情况,一定要去看医生
不是所有口腔溃疡都能自愈,出现这3种情况别拖延,赶紧去医院——
溃疡超过2周未愈,或好了没几天又长新的;
溃疡面积大(超过黄豆大小)、一次长好几个,疼得无法吃饭、说话;
同时伴有发烧、腹泻、皮疹,或口腔里有肿块、出血。
结语
反复口腔溃疡虽疼,但多数不是大问题,更像是身体在“提醒”你:别太累、别太挑食、别太焦虑。记住诱因和方法,平时多照顾自己,下次遇到口腔溃疡就知道如何应对。毕竟,嘴巴不疼了,才能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