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从国家到贵州省级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贵州省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应运而生——这座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免疫”于一体的“智慧中枢”,目前已完成全系统开发与安全测评,进入全省试运行阶段,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为贵州公共卫生安全筑起一道“科技防线”。

政策引领“筑根基”
为何打造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中枢”?
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染病监测预警则是守护这一安全的“第一道关卡”。2023年,国家疾控局出台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顶层规划,要求各省至少构建4大业务板块、14个子系统;2024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提升智慧化多点触发和及时预警能力”;2025年,贵州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7年,基本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传染病监测预警灵敏性、准确性明显提升,疫情早期发现、科学研判和及时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规划的基础框架上,贵州结合自身信息化发展基础与传染病防控实际,整合原有成熟业务系统,扩展业务覆盖范围至“5大业务板块、22个子系统”,统一数据底座建设,将多元机构数据汇聚后转成标准数据资源,形成全省的公共卫生数据支撑中心——在落实国家要求的同时,为后续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传染病监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截至2025年8月,平台已完成所有系统开发、功能测试,以及信息安全三级等保和密评建设,全省疾控系统、医疗机构等相关人员已全面参与试运行,每日通过工作群实时解答疑问、优化功能,为正式运行夯实基础。
多渠监测“织密网”
“过去靠医院主动上报数据,存在‘漏报、迟报’风险;现在通过多渠道监测,能主动抓取各类异常信号。”省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跨部门数据协同”板块,如同为贵州装上了“全方位感知雷达”,覆盖5大核心系统,实现从“被动等待”到“多渠道监测主动发现”的转变。
其中,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已接入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数据,支持传染病病例 “诊疗、发现、报告、调查、随访、转归”全病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例病例信息不脱节;重大重点传染病管理信息系统则聚焦贵州高发、多发的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狂犬病,为每类传染病建立专属管理模块,实现精准防控;症候群监测信息系统通过提取医疗机构、疾控实验室、第三方机构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自动分析发热、腹泻、出血等五大症候群,助力新发突发传染病早期识别——例如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时,系统可通过症状聚集性提示风险。
在病原监测信息系统中,“逢阳必报”成为硬性要求:从样本采集、初筛,到运送、确诊、反馈,全程信息化管理,让重点病原、新发病原的溯源与风险评估更快速;而大数据协同监测信息系统则打破部门壁垒,目前已接入相关气象数据、教育学籍数据、舆情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学校这一重点场所,平台的“因病缺勤系统”已在贵阳市3所学校试点,累计采集9000余条学生因病缺勤数据,并与医疗机构数据关联,及时识别校园传染病风险,得到教育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好评,接下来将扩大试点规模,在我省9个市州选取部分学校进行推广运用;“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则持续跟踪蚊虫、老鼠等病媒载体,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智能预警“抢先机”
“如果说多渠道监测是‘数据来源’,那态势感知与预警就是‘大脑中枢’。”省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态势感知与预警”板块,通过先进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将分散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可预警”的防控指令。
该板块核心的态势感知与预警系统,运用SARIMA、LSTM等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多渠道采集的病例、病媒、病原、环境、重点人群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贵州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一张图”——全省各地区、各病种的发病趋势、聚集情况、风险等级一目了然,实现“一图观全省”。
支撑这一系统的,是数据库底座系统的强力保障:通过数据汇聚、清洗、治理,该系统既向上为国家平台提供贵州监测数据,又向下接收国家下发的跨区域信息,目前已接入全省300多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日均处理就诊相关记录超10万人次,为预警模型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燃料。
高效应急“减风险”
“预警信号一旦发出,应急作业系统会第一时间响应,确保‘早发现、早处置、早控制’。”省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应急作业”板块聚焦“快速响应、精准处置”,包含智能流调与应急值守两大子系统,构建传染病处置的“快速通道”。
智能流调信息系统针对流调业务需求,已开发16类传染病专用流调表单,实现流调全程智能化管理——从任务分配、信息采集,到排查溯源,效率较传统人工流调大幅提升。
据悉,2025年平台还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流调轨迹还原、数据自动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则实现“值班安排、信息接报、指令下达、任务督办”闭环管理,全省疾控应急队伍人员信息已全部录入系统,通过“短信提醒+PC端通知”,确保24小时应急响应不缺位。
“过去人工筛查聚集性疫情,一年要处理320起左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在通过系统自动预警、分配任务,年处置量降至97起以下。”负责人举例说,信息化手段让“早发现、早处置”落到实处,有效避免疫情扩散。
三级联动“强指挥”
当应急作业系统完成初步处置后,“应急指挥”板块将接过“指挥棒”,通过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应用,实现“科学决策、高效调度”。这一板块包含4大系统,如同为贵州传染病防控配备了“指挥中枢”与“资源调度库”。
可视化展示信息系统是指挥者的“千里眼”,通过“监测预警一张图”“应急指挥一张图”,实时呈现全省疫情态势、应急资源分布、处置进展,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决策者,也能通过直观图表掌握核心信息;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则组建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团队,结合预警模型数据开展风险研判,将“初步评估结果+专家建议”快速呈报职能部门,为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例如学校是否停课、重点人群是否优先接种疫苗,都能基于数据给出科学依据。
在应急指挥调度综合管理系统中,省市县三级可同步操作:一旦触发预警,系统能快速启动应急响应、调度人员队伍,并实时跟踪应急指令下达、资源调配、措施落实情况,形成“处置闭环”;卫生应急资源保障综合管理系统则全面掌握全省疾控机构人员配置、检验检测能力、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确保“哪里有需求,资源就往哪里调”,避免资源浪费或短缺。
疫苗安全“守全程”
免疫规划是传染病防控的“基础性工程”,平台的“免疫规划”板块,通过两大系统守护疫苗安全,让每一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温度可控”。
其中,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所有疾控中心、接种单位正式使用,实现疫苗接种信息全收集,并创新建立“接种率三色预警机制”——对标接种率标准,红色、黄色、绿色分别对应“严重不达标、待改进、合格”,及时干预接种薄弱环节,确保免疫覆盖不遗漏;而疫苗智慧冷链综合监管系统更是打造了全国示范性的“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进、储、运、转、接、结”六大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
“进”环节通过智能预测疫苗需求,自动生成采购清单,联动供应商协同管理;“储”环节依托贵州疾控全国最大疫苗储运单体冷库,打造高度自动化“黑灯仓储中心”,无需人工值守即可精准存取;“运环节实现全天候监控+智能化运输,温度异常实时报警;“转”环节打通免疫规划与非免疫规划疫苗转运通道,多级库存调度更高效;“接”环节支持疫苗精准预约与全流程追溯,市民可查询疫苗信息;“结”环节构建智能分账系统,实现疫苗费用自动结算,减少人工误差。
这意味着贵州将拥有一套“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从疫苗预防接种到跨部门协同”的全链条传染病防控信息化体系。
“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孤岛’、提升防控效率,更在于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支撑。”省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新冠疫情防控经验来看,早期发现、快速处置、跨部门协同是关键——而该平台通过“主动监测、智能预警、三级指挥”,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下一步,贵州将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私立医疗机构前置软件部署,并提前谋划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的数据对接,让“监测网”覆盖更基层;同时,持续深化与教育、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数据联动,未来还计划接入物流、药品销售等信息,让传染病防控更精准、更高效。
这座“智慧中枢”的正式运行,将为贵州公共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省人民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