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儿童腹泻的高发季节,尤其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活跃期,加上气温变化大、饮食卫生隐患增多,儿童肠道功能较弱,极易出现腹泻症状。若处理不当,腹泻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一、秋季腹泻的症状与传播
秋季腹泻起病急,初期常伴有上呼吸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部分孩子还会出现呕吐,随后开始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每天可达数次甚至十余次。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孩子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极易引发脱水。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如果被病毒污染,再经手入口,就可能感染。此外,病毒还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容易引发聚集性发病。
二、脱水识别:家长必知的信号
脱水是秋季腹泻最需要警惕的并发症,严重脱水可能危及孩子生命。因此,家长学会识别脱水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
1.轻度脱水:孩子可能会表现得比平时稍烦躁、口渴,嘴唇和舌头稍干燥,尿量略有减少,尿色变黄。此时,孩子的皮肤弹性尚可,捏起皮肤后能较快恢复原状。
中度脱水:孩子会变得萎靡不振,精神较差,眼窝明显凹陷,哭时眼泪减少,口唇干燥起皮,皮肤弹性变差,捏起皮肤后恢复速度变慢。尿量明显减少,一天可能只排一两次尿,且尿液颜色深黄。
2.重度脱水: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孩子会出现昏迷、休克等严重症状。前囟凹陷、四肢冰凉、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呼吸深快,甚至无尿。一旦发现孩子有重度脱水的迹象,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三、科学治疗:口服补液盐是“利器”
秋季腹泻没有特效药,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轻中度脱水的孩子,口服补液盐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口服补液盐含有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葡萄糖等成分,能补充孩子因腹泻和呕吐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口服补液盐Ⅲ,它的渗透压和钠浓度更符合儿童生理需求,口感也更好,孩子更容易接受。
用法用量:
每袋5.125g冲250毫升温开水,随时口服。注意需整袋一次溶解,不要添加牛奶、果汁、糖,以免影响渗透压。
预防脱水:适用于无脱水症状的儿童。在孩子腹泻开始时,就给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每次稀便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予一定量的口服补液盐。6个月以下的孩子,每次补充50毫升;6个月至2岁的孩子,每次补充100毫升;2岁至10岁的孩子,每次补充150毫升;10岁以上的孩子,每次补充250毫升。拉一次补一次,能喝多少喝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纠正脱水: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表现的儿童。开始时每公斤体重50毫升,4小时内喂完,以后根据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例如,一个10公斤重的孩子, 4小时内要补充500毫升口服补液盐。
在喂口服补液盐时,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导致孩子呕吐。可以用小勺或滴管慢慢喂,每2-3分钟喂5-10毫升。如果孩子呕吐,不要立即放弃,休息10-15分钟后再继续喂,只要孩子能喝进去,就能起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作用。
四、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39℃)、精神萎靡、嗜睡;
2.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盐;
3.腹泻次数多(每日>8次)、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
4.便血、严重腹痛、惊厥;
5.有基础疾病患儿(如免疫缺陷病、糖尿病等)感染轮状病毒。
五、日常护理:细节决定康复速度
1.饮食调整:清淡易消化是核心
推荐食物:米粥、面条、苹果泥(蒸熟)、胡萝卜泥等,富含淀粉和果胶,可吸附肠道毒素。
禁忌食物:生冷海鲜、油炸食品、乳制品(腹泻期间乳糖酶分泌减少,可能加重腹泻)。
2.腹部保暖:预防腹泻加重
物理热敷:用40℃温水袋热敷腹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3次,可缓解肠道痉挛。
衣物选择:穿高腰裤或肚兜,避免腹部暴露;夜间睡眠时盖好被子,防止踢被受凉。
3.卫生防护:阻断病毒传播链
手卫生: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饭前便后、护理患儿后。
环境消毒:及时清理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表面;患儿衣物、床单需单独清洗并高温暴晒。
4. 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
轮状病毒疫苗:2月龄至3岁儿童需按程序接种,保护率可达70%-90%。
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接种,可降低因流感继发肠道感染的风险。
结语
秋季腹泻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们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正确识别脱水症状,合理使用口服补液盐,做好家庭护理,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恢复健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疾病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