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流感病毒便悄然活跃起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成为流感的高发人群。流感不仅会引起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引发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是保护孩子健康的关键。以下这些预防妙招,家长不妨认真了解并付诸实践。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根据流行趋势推荐新的疫苗组分。建议6月龄以上的儿童每年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通常为9—10月)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对于首次接种的儿童,部分年龄段需接种两剂,间隔至少4周,以确保充分免疫。
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疫苗不能预防普通感冒,也不能预防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但它能显著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即使感染,症状通常也会较轻,并发症更少。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教会孩子勤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公共物品后。若无条件洗手,可使用含酒精(浓度不低于60%)的免洗洗手液。
其次,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这些部位是病毒进入体内的主要通道。家长可提醒孩子不要随意揉眼睛、抠鼻子或咬手指。
此外,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弃,并洗手。这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减少流感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强健的免疫系统是抵御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良好心态,都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饮食方面,应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蛋、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加工食品。
睡眠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儿童所需睡眠时间不同:3—5岁儿童每天应睡10—13小时,6—12岁为9—12小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稳定。
适度户外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提升抗病能力。但流感高发期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大型商场、游乐场等。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与通风
家庭是儿童主要活动场所,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流通,能有效降低病毒浓度。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应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短时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替代自然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玩具、桌面、手机、遥控器等。可使用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擦拭,注意按照说明书稀释,避免刺激孩子呼吸道。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学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通常高于38℃)、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流感可能。家长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因为流感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拒食、抽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确诊流感的孩子,避免前往学校或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应隔离至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缓解后至少24小时,方可返校。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防护
儿童的防护离不开全家人的配合。家中如有成人出现流感症状,应佩戴口罩、单独使用餐具,并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密切接触。照顾患儿的家长也应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成为病毒传播的“桥梁”。
此外,鼓励家庭成员(尤其是与儿童密切接触者)也接种流感疫苗,形成“群体免疫屏障”,为孩子提供更安全的保护环境。
总之,流感虽常见,但不可轻视。通过科学接种疫苗、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清洁家庭环境,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规范处理,就能有效降低儿童感染流感的风险。预防胜于治疗,每一个细节的重视,都是对孩子健康最实在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