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留守老年人应急救护能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黔东南州丹寨县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丹寨县委社会工作部、丹寨县红十字会联合丹寨县人民医院启动实施“农村留守老年人急救赋能行动”项目,通过“双语急救+文化融合”“校社联动+长效服务”等创新模式,构建“老幼共学、家校联动、互助小组兜底”的三级应急响应机制,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自救互救能力,为健康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聚焦痛点,精准施策破解急救难题。丹寨县60岁以上老年人达27639人,其中80%为留守空巢老年人,多数未接受过系统急救培训,且70%老年人仅通晓苗语等本民族语言,急救知识普及面临“语言关”“意识关”“技能关”三重障碍。项目团队深入全县108个村开展调研,结合典型案例,精准锁定培训方向,围绕心肺复苏、外伤包扎、骨折固定、中毒处理等常见急症开展“苗汉双语”情景教学,让老年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模式创新,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丹寨县首创“双语急救+文化融合”教学模式,组织具备苗汉双语能力的医护志愿者,结合情景剧、实操演练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实施“急救包入户”行动,为老年人配备内含止血带、绷带等物资的急救包,并由志愿者一对一讲解使用方法,夯实物资保障基础。此外,通过“校社联动”机制,在学校开设“急救小卫士”课程,鼓励学生将知识带回家,形成“小手牵大手”的家庭辐射效应。
机制长效,构建15分钟应急响应圈。丹寨县建立“1名志愿者+1个互助小组”服务模式,在村级活动中心设立急救联络点,每季度开展复训与物资检查,确保技能不退化、物资不短缺。目前,已建立村级急救联络点60个、志愿服务小组30支,覆盖7个少数民族乡镇、60个行政村,服务老年人1.2万余人次,初步形成“15分钟应急响应圈”。
成效显著,社会效益与示范价值凸显。截至目前,丹寨县已开展双语急救培训130余场次,3名志愿者获国家级救护师资证,374人通过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认证。约70%的参训老年人自愿担任急救知识宣传员,5000余户家庭因“学生带动家庭”机制受益。“农村留守老年人急救赋能行动”项目荣获贵州省“第五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丹寨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