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全喉切除后,患者如何重寻“新声” - 数字报刊系统 病案的“前世今生” 没了胆,会是“胆小鬼”吗? 胎动太频繁,宝宝是“跳舞”达人? 全喉切除后,患者如何重寻“新声”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喉切除后,患者如何重寻“新声”

作者: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漓东院区 袁世明


 

全喉切除手术后,不少患者陷入困境:想和家人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只能靠写字交流,吃饭喝水时担心呛咳,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出院后面对陌生的发声方法,既不知道该选哪种,又害怕学不会,对未来充满迷茫。其实,全喉切除虽会失去正常发声功能,但通过科学的发声重建方法,大部分人能重新“说话”。本文将讲清发声重建方法、康复护理及心理调节技巧,帮患者少走弯路,顺利重寻“新声”。

 

全喉切除后,为何不能正常说话

 

要理解术后失声的原因,需先了解正常发声原理。正常说话时,空气从肺部呼出,振动喉部的声带产生声音,再通过口腔、鼻腔调整音色和语调,最终形成清晰的语言。而全喉切除手术会切除整个喉部,包括声带,这就导致肺部呼出的空气无法再通过喉部振动发声。同时,手术会切断气管与食管的通道,并做气管造瘘,让呼吸改道从造瘘口进行,传统发声方式因此完全失效。

 

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失声不等于永远不能说话”。现代医学已有多种发声重建技术,能帮助患者通过其他方式重新交流,无需因担心 “再也不能说话” 而过度焦虑。

 

三种发声重建方法,怎么选

 

全喉切除患者可通过三种常见方法重建发声,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

 

第一种是食管发声,无需依赖设备,发声最自然。原理是通过吞咽动作将空气存入食管,缓慢排出时振动食管壁产生声音,配合口腔调整形成语言。需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吸气-存气-排气”,初期可能有吞咽不适,每天练15~20分钟,通常1-3个月掌握基础发声。适合身体状况好、食管功能正常、无严重吞咽障碍者;缺点是声音小、音调单一,初期学习难度稍大。

 

第二种是人工喉,机械辅助发声,易上手。分“颈式”(贴颈部气管造瘘口,将气管呼出空气转化为声音)和“口含式”(含口中,通过口腔振动辅助发声),均需配合简单口腔动作调整语言。术后伤口愈合即可使用,重点学习控制气流、配合口型。适合年龄大、学习能力弱或食管发声效果不佳者;缺点是依赖设备(需换电池/配件),声音有机械感,可能影响交流体验。

 

第三种是电子喉,电子辅助发声,声音清晰。通过电子元件产生振动信号,贴颈部或面部(如下颌)传递至口腔形成声音,可调节音量和音调。操作简单,开机调至合适音量配合口型即可,1-2周熟练。适合所有患者,尤其食管发声困难、不适应人工喉者;缺点是需要充电/换电池,部分人觉振动不适,声音略逊于食管发声自然。

 

康复护理:这些细节助力重寻“新声”

 

做好康复护理可为发声重建提供支持,需关注三个关键细节。

 

一是气管造瘘护理,为预防感染、保障呼吸的基础。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造瘘口周围皮肤,及时换敷料保持干燥;避免灰尘、水进入造瘘口(洗澡用防水贴保护);日常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咳痰,防止黏膜损伤。若造瘘口红肿、渗液,需及时就医。

 

二是吞咽功能训练,可减少呛咳、配合发声练习。术后1-2周开始练吞咽,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食、固体食物,每次小口慢咽,避免边吃边说。若出现呛咳,可在康复师指导下练“空吞咽”,或用增稠剂调整食物稠度,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三是发声练习辅助,坚持练习可提升效果。每天固定时间练习,从单字(如“啊”“哦”)、词语(如“你好”“谢谢”)过渡到句子、对话;通过录音对比调整发声;与家人模拟对话提升熟练度;也可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互相学习技巧。

 

心理调节:摆脱焦虑,重拾自信

 

心理状态对发声康复至关重要,患者需做好心理调节以摆脱“失声焦虑”。要正视术后变化,接纳“新发声方式需适应期”,不因初期发声不熟练自卑,可多给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能正常交流”的积极暗示,用正向心态面对康复。

 

家庭支持不可或缺,家人要多与患者用“新声”沟通,即使暂时听不懂,也不打断或代替表达,需耐心倾听并及时肯定,如“今天比昨天说得更清楚了”,以鼓励帮患者建立信心。若出现持续焦虑、抑郁等情绪,需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康复师,通过专业疏导缓解压力。

 

结语

 

全喉切除后重寻“新声”虽需经历适应与练习,但只要选对发声方法、做好康复护理、保持积极心态,大部分患者都能重新实现交流。希望患者能正视术后变化,主动学习与练习,也期待家人与社会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帮助患者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