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发现眼睑浮肿,像“金鱼眼”一般;或是久坐后,双腿变得粗壮,按下去一个坑,许久才恢复原状。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状况,有可能是肾病水肿发出的信号。肾病水肿不仅影响外观,更可能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警示,而中医在应对肾病水肿方面,有着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肾病水肿,究竟从何而来?
肾病水肿,简单来说,就是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体内水分代谢失衡,多余的水分积聚在身体组织间隙,从而引发水肿。从中医理论来看,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当肺的这个功能减退,水液代谢的通道受阻,水液无法正常输出和排泄,就会停留在体内,形成水肿。比如,一些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由于长期肺气不足,就容易出现水肿症状。
脾主运化,负责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并输布到全身各处。若脾气不足的时候,就无法有动力去转输和布散水液,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泛滥肌肤,引发水肿。生活中,那些饮食不节,经常暴饮暴食、过度食用生冷油腻食物的人,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增加患肾病水肿的风险。
肾为水脏,主水液。肾脏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肾中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水液无法正常蒸腾气化,就会直接下注于下肢,导致下肢水肿,严重时甚至全身水肿。一些老年人,由于肾之精气渐衰,更容易出现肾病水肿的情况。
中医利水,方法多样显奇效
中医治疗肾病水肿,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疗法、食疗调理等。
1.中药内服:精准用药,标本兼治
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对于风水相搏证,即因外感风邪,肺失通调所致的水肿,常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以宣肺利水。方中麻黄、生姜等辛温发汗,使外邪从汗而解;石膏清热;白术健脾燥湿,防止水湿内生。对于脾阳虚衰证,患者表现为下肢水肿明显,伴有腹胀、便溏等症状,实脾饮是常用方剂。方中附子、干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木瓜、草果仁、大腹皮、木香行气利水。通过精准用药,既能消除水肿症状,又能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水液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促进水液代谢。治疗肾病水肿,常选取水分、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等穴位。水分穴位于腹部,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利湿;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三脏功能,促进水液运化;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能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脾俞、肾俞具有温补脾肾阳气,改善慢性水肿及内脏功能失调的作用;气海补益元气,推动水液运行,适合气虚型水肿。针灸以上穴位,可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减轻水肿症状。
3.食疗调理:药食同源,辅助治疗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对于肾病水肿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薏米、赤小豆等。冬瓜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可以将冬瓜煮汤饮用,既能补充水分,又能促进排尿,减轻水肿。薏米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与赤小豆一起煮粥食用,对于脾虚湿盛型的水肿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此外,患者还应控制盐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以免加重水肿。
日常防护,预防水肿复发
除了积极治疗,肾病水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水肿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也十分关键。
1.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水液的正常代谢和排泄。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以上,长期坚持,能够有效改善身体机能,减少水肿的发生。
2.规律作息,调养身心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肾脏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损伤肾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加重水肿症状。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调。
肾病水肿虽然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但中医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食疗调理等综合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水肿症状,调理脏腑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