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重症患者营养差,怎么补回来 - 数字报刊系统 揭秘用“声音”看世界的超声波 低剂量肺部CT有效揪出肺结节 重症患者营养差,怎么补回来 透析病人饮食的调整原则与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症患者营养差,怎么补回来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许文英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可能因严重感染、大手术、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入院。此时,除了呼吸机、药物等关键治疗手段,营养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很多人误以为生病期间吃不下饭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营养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修复能力,延缓康复,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那么,为什么重症患者容易营养不良?又该如何科学补充营养?

重症患者为何营养状况差

首先,重症状态会显著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能量和蛋白质消耗急剧增加,肌肉组织被分解用于维持基本生理功能和免疫反应。若营养供给不足,会导致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其次,多数重症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或胃肠功能减弱等问题。有些患者因气管插管无法进食,有些因使用镇静药物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还有些因腹腔感染、肠梗阻等直接损伤消化道功能。这些因素都使经口进食变得困难甚至危险。

此外,传统观念中认为生病要“清淡饮食”或“少食静养”,但在重症阶段,仅靠稀饭、汤水远远无法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反而可能加速营养恶化。

营养支持:科学而非随意

重症患者的营养补充不是简单地多吃点肉、喝点汤,而是一项需要专业评估和个体化制定的医疗措施。核心原则是:尽早启动、优先肠内、循序渐进、动态调整。

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只要胃肠道有基本功能,医生会优先选肠内营养,即通过消化道供营养,方式如下——

经口进食:适合意识清醒、吞咽功能尚可的患者,应选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等,忌油腻、粗硬或产气多食物。

管饲喂养:针对无法经口进食者,用鼻胃管或鼻肠管将特制营养液缓慢注入胃或小肠。营养液由专业配方制成,营养均衡,能满足身体修复需求。

造瘘喂养:对需长期营养支持者(如持续昏迷者),通过胃造瘘或空肠造瘘建立稳定喂养通路。

肠内营养既能提供营养,又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细菌移位和继发感染风险,是重症营养支持首选。

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

当胃肠道完全无法使用,如严重肠梗阻、肠穿孔或大范围肠切除术后,才考虑肠外营养。

这种方式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等营养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虽然能快速供能,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且无法刺激肠道功能,因此仅作为补充或过渡手段。

科学补营养,关键在细节

营养支持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讲究精准与安全。

第一,启动要早。研究显示,重症患者在入院后24至48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延迟营养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肌肉流失和免疫抑制。

第二,目标要合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疾病类型、代谢状态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和蛋白质,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调整。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修复需求,供给过量则可能加重心肺或肝肾负担。

第三,速度要慢。特别是长期未进食的患者,突然大量补充营养可能引发再喂养综合征,表现为低磷血症、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因此,营养支持通常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让身体逐步适应。

第四,监测要到位。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误吸、血糖波动等情况,并定期检测血液中的营养指标,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电解质等,及时优化方案。

家属如何配合

虽然营养方案由医疗团队制定,但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同样重要。

首先,应信任专业判断,不要擅自给患者喂食家常饭菜或所谓补品,以免引起误吸、腹泻或干扰治疗。

其次,对清醒患者,可给予心理鼓励,协助其少量多次进食,营造轻松进食环境。

此外,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出院后,仍需注重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鱼、瘦肉、豆制品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继续使用口服营养补充剂,确保康复期营养不断档。

结语

总之,对重症患者而言,营养支持是与呼吸、循环同等重要的生命支持措施。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不仅能维持机体基本功能,还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缩短住院时间,为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当亲人身处ICU,请理解并支持医护团队的营养治疗方案——因为每一克蛋白质、每一份热量,都是身体对抗疾病、走向康复的重要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