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胃炎养护,请避开这3类伤胃食物 - 数字报刊系统 磁共振检查,噪音大是何缘故? 胃炎养护,请避开这3类伤胃食物 肺炎预防与治疗的那些事儿 久坐腰痛找上门,针灸松筋超管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炎养护,请避开这3类伤胃食物

作者: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杨瑾瑜


不少胃炎患者常被胃痛、胃胀、反酸困扰,吃药效果不佳,很可能是三餐饮食出了问题。胃黏膜如同胃壁的“保护层”,胃炎时它受损发炎,此时若吃刺激、难消化的食物,就像往伤口撒盐,会让胃炎反复;选对食物,才能助其修复。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胃炎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

 

一、胃炎:胃黏膜“受伤”,吃错难好

 

胃炎并非只是“胃有点不舒服”,而是胃黏膜出了状况。胃黏膜能分泌黏液,保护胃壁免受胃酸腐蚀,还可吸收营养。长期饮食不当、感染幽门螺杆菌或精神压力大,都会破坏胃黏膜,轻则充血、水肿,重则糜烂、溃疡,引发胃炎。此时胃消化能力变弱,对刺激的耐受度降低,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会加重损伤,而温和、易消化的食物能减少刺激,给胃黏膜修复的时间。所以,胃炎养护关键在于“避开伤胃食物”。

 

二、三餐必避的3类伤胃食物

 

1.刺激胃黏膜的食物

 

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发炎的胃黏膜,加重红肿、疼痛,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进一步腐蚀胃壁。

具体食物:辛辣类(辣椒、花椒、生蒜等,微辣也要少碰);过酸类(直接吃柠檬、山楂等,浓酸梅汤、未成熟的李子杏子要避免,醋少放且勿空腹吃酸);过碱类(碱放多的纯碱馒头、过量苏打水等)。

 

2.难消化、给胃添负担的食物

 

胃炎时胃动力减弱,这类食物难消化,会加重胃的负担,导致胃胀、嗳气、消化不良,甚至让食物滞留刺激胃黏膜。

具体食物:油腻油炸类(炸鸡、薯条等);粗糙坚硬类(没煮软的干玉米等,带硬壳的虾蟹别直接啃);产气胀气类(没煮烂的黄豆等,碳酸饮料、啤酒少吃)。

注意:没煮软的杂粮比白米饭难消化,胃炎发作时别吃,要吃也得煮成软烂的杂粮粥。

 

3.破坏胃环境、加重炎症的食物

 

这类食物会破坏胃内正常环境,削弱胃黏膜保护能力,让炎症更难恢复,甚至诱发新损伤。

具体食物:生冷寒凉类(冰奶茶、生鱼片等);烟酒类(酒精会损伤胃黏膜,严重时导致胃出血,香烟里的尼古丁会减少胃黏膜保护黏液;二手烟也有影响);加工类(咸菜、腊肉等,添加剂多的辣条、糕点,盐和防腐剂会持续刺激胃黏膜)。

 

三、避开伤胃食物后,三餐该吃啥?

 

避开伤胃食物后,三餐可这样安排:

 

主食方面,要选软烂、易消化的,为胃提供温和能量,助其“养精蓄锐”。像小米粥需煮 20 分钟以上,粥水浓稠;大米粥不宜太稀;软面条以清汤煮,少油少调料;发面馒头选软的;还有蒸山药、土豆泥(清淡调味)都是不错的选择。每餐主食七八分饱即可,别吃烙饼、窝头等干硬主食,若想吃需泡软。

 

肉蛋菜能为胃“补营养修伤口”。胃黏膜修复需要优质蛋白,蔬菜能补充维生素,但要选对种类并做好处理。蛋白质可吃蒸蛋羹、水煮蛋、去皮切丝或剁泥的鸡胸肉(煮汤或炒软)、清蒸的鲈鱼或鳕鱼、嫩豆腐或豆腐脑;蔬菜选煮软的菠菜、冬瓜等,避免芹菜、韭菜,吃前焯水或煮软,肉类去皮去筋、切小煮软,鸡胸肉炒前可用淀粉抓一下。

 

饮品和水果要温和,避免过凉、过酸,辅助黏膜修复。饮品可选温开水、淡蜂蜜水(糖尿病患者禁喝)、小米汤、苹果水;水果选蒸熟或刮泥的苹果、熟透的香蕉、常温木瓜、软且去皮的桃子。饮品别喝多,饭前饭后少喝,以免稀释胃液;水果每次少量食用,别空腹吃。

 

四、除了饮食,这3个习惯也能帮胃恢复

 

除饮食外,三个习惯助胃恢复:一是吃饭习惯,三餐定时定量,每口细嚼20-30次,不边吃边看电子设备;二是餐后习惯,饭后30分钟内不躺不弯腰,可散步10-15分钟助消化,睡前2小时禁食;三是情绪习惯,不带着气吃饭、不焦虑,生气焦虑会影响脾胃功能,吃饭时保持心情轻松,可通过散步、深呼吸缓解压力。

 

五、别踩这些误区,胃炎养护才有效

 

误区1:“胃不好只能喝粥,不能吃其他主食”

长期只喝粥会导致营养单一,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可搭配软馒头、软面条等主食,保证多样化。

 

误区2:“症状一好就可以随便吃”

胃炎易反复,症状好转不代表胃黏膜完全修复。建议好转后继续清淡饮食1-2个月,再慢慢尝试之前避开的食物,每次只加一种,观察胃的反应。

 

胃炎养护需长期坚持,三餐避开伤胃食物,选对温和养胃食物,配合良好习惯,胃黏膜会慢慢修复,不适症状也会缓解。若避开伤胃食物后仍频繁不适,要及时去消化科就诊。护好胃,才能享受美食,拥有健康身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