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因腹部持续性疼痛就医,最终确诊腹主动脉瘤濒临破裂的情况并不少见。腹主动脉瘤虽不是肿瘤,却像身体里的 “不定时炸弹”,破裂后死亡率极高。不过,大众无需恐慌,掌握正确的识别、应对和预防方法,就能降低风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腹主动脉瘤相关知识。
一、认识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是腹部输送血液的 “主干道”。当它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影响,局部血管壁变脆、变薄,向外鼓出形成 “包块”,就是腹主动脉瘤。
以下几类人属于高危群体。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是60-70岁的男性患病风险高,女性绝经后风险也明显上升,这是因为年龄增长使血管弹性变差。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这些疾病会加速血管硬化,削弱血管壁,增加患病几率。长期吸烟、酗酒者,尼古丁直接损伤血管壁,酒精加重血管负担,同样是高危人群。另外,直系亲属患过腹主动脉瘤的人,因遗传因素血管可能天生脆弱,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二、腹主动脉瘤的自我识别
多数腹主动脉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所以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很重要。
出现症状时,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腹部搏动性肿块,平躺时,在肚脐周围或偏上位置,可能摸到像心跳一样跳动的包块,发现后不要用力按压,应及时就医。二是腹部或腰背部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若突然转为剧烈刺痛,可能是动脉瘤即将破裂,必须立即就医。三是下肢异常,如单侧下肢突然发凉、无力、麻木,或走路时腿部酸痛、疼痛加重,不要误以为是 “老寒腿”,可能是动脉瘤压迫血管影响下肢供血,需及时排查。
检查方式上,超声检查(B 超)无创伤、价格低、方便快捷,适合初步筛查,体检时可加做腹部血管超声。CT 血管造影(CTA)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位置及血管情况,发现异常后可用于进一步确诊。
三、腹主动脉瘤的应对策略
根据动脉瘤大小、增长速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对于直径小于 5 厘米且无明显症状的小动脉瘤,采取定期观察结合生活干预的方式。定期复查方面,每3-6个月进行1次超声或 CTA 检查,监测动脉瘤变化。生活干预上,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按时测量血压;戒烟戒酒,避免损伤血管;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果和粗粮;避免搬重物、剧烈跑步等剧烈运动,防止腹压突然升高。
当动脉瘤直径达到或超过5厘米,或增长速度较快,或出现症状时,需及时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刀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传统开刀手术适用于动脉瘤位置特殊、情况复杂的患者;微创介入手术通过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是多数患者的优先选择。术后,患者要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定期复查监测支架情况和血管通畅度,逐渐恢复活动,避免过早剧烈运动。
若遇到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紧急情况,要立即拨打 120,在电话中说明怀疑是腹主动脉瘤破裂,让急救人员做好准备。让患者保持安静,平躺休息,避免活动,减少腹压和血压波动,延缓动脉瘤破裂或防止出血加重。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以防呕吐导致窒息或影响后续治疗。
四、腹主动脉瘤的预防
高危人群要提前干预,延缓血管老化。控制基础病方面,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高血脂患者可通过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糖尿病患者要避免血糖波动,防止血管受损。同时,要戒烟限酒,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戒烟;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酒精,女性不超过 15 克酒精。坚持规律运动,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温和有氧运动,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
普通人群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护血管。饮食上,少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油,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少糖,减少甜食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苹果等,以及鱼、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体重管理方面,避免肥胖,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 - 23.9 之间。40岁以后,常规体检时可主动要求加做腹部血管超声检查,有腹主动脉瘤家族史或患有基础病的人更应重视定期体检。
结论
腹主动脉瘤虽危险,但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尽早发现,普通人群注重预防、保护血管,发现疾病后遵医嘱正确应对,就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身体健康。提醒身边高危人群关注血管健康,早重视、早行动,才是对自身健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