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艾灸温脾胃,改善消化还能助眠 - 数字报刊系统 失眠多梦?试试这味草本助眠方 红斑狼疮活动期,休息很重要 复发性流产别害怕,中西共筑保胎路 艾灸温脾胃,改善消化还能助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艾灸温脾胃,改善消化还能助眠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南宁工人疗养院 曾肖龙


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现代人因饮食不节、作息紊乱,常出现腹胀、腹泻、失眠等问题,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实则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艾灸作为传承千年的外治疗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直接唤醒脾胃的“活力”,不仅改善消化功能,还能帮助安神助眠。

一、先懂脾胃:它是消化的 “发动机”,也是睡眠的 “调节器”

要理解艾灸的作用,得先清楚脾胃的关键角色。从中医角度,脾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 “气血”—— 这是维持身体活动的 “能量源泉”,像家里的 “发动机”,动力不足则全身受影响。

对消化而言,脾胃功能正常时,食物能顺利分解、吸收营养、排出糟粕;若脾胃虚寒(常吃生冷、受凉、压力大所致),“发动机” 就会 “熄火”:食物堆积肠胃,引发腹胀、反酸、大便稀溏,这也是 “吃不多还胖”“饿却没胃口” 的根源。

更易被忽视的是脾胃与睡眠的关联。中医有 “胃不和则卧不安” 的说法:脾胃虚弱、食物积滞时,气血生成不足,大脑缺乏滋养易心神不宁;同时肠胃 “浊气” 上扰,也会让人辗转反侧,比如大吃大喝后失眠就与此有关。反过来,长期失眠会加重脾胃负担 —— 睡眠不足影响肠胃蠕动和消化酶分泌,形成 “消化差→睡不好→脾胃更弱” 的恶性循环。而艾灸的核心作用,就是用温热能量 “唤醒” 脾胃,打破这个循环。

二、艾灸温脾胃:双向解决消化与睡眠问题

艾灸能同时改善消化和睡眠,关键在于 “温通” 特性。中医认为,脾胃虚寒的本质是 “阳气不足、经络不通”,像冻住的水管无法输水;艾灸时,艾条燃烧的温热之气通过皮肤渗透经络穴位,相当于给脾胃 “烤火”,既能补阳气,又能通经络,让脾胃功能恢复。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艾灸直接增强消化功能。温热之气作用于中脘、足三里等脾胃相关穴位时,会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像给停滞的机器上润滑油。比如吃点东西就腹胀的人,坚持艾灸中脘穴(肚脐上方 4 寸,约 5 指宽),一周左右就能明显缓解;常腹泻、怕冷者,艾灸关元穴(肚脐下方 3 寸)可温暖下焦,减少腹泻。此外,艾灸帮助脾胃吸收营养、生成更多气血,充足的气血能滋养大脑,从根本上改善 “气血不足” 导致的失眠,不少人艾灸后入睡时间会从 1 小时缩短到 20 分钟。

另一方面,艾灸通过 “安神” 间接改善睡眠。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温热刺激会激活 “迷走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 交感神经兴奋让人紧张,迷走神经兴奋则让人放松。很多人艾灸时会觉浑身温暖、犯困,就是身体进入了放松状态。同时,脾胃功能改善后,肠胃不再 “闹腾”,也减少了夜间因腹胀、反酸醒来的情况。曾有患者反馈,因半夜胃胀失眠,艾灸足三里(膝盖凹陷下 3 寸,胫骨外侧 1 横指)半个月后,胃胀消失,睡眠和白天精力都明显好转。

三、艾灸实操指南:选对穴位、方法,安全更有效

艾灸操作简单,但要达理想效果,需掌握 “选穴”“步骤” 和 “禁忌”,避免影响效果或烫伤。

首先是选穴。日常调理脾胃、改善消化睡眠,推荐 3 个易找的核心穴位:中脘穴(胃的 “募穴”,调理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的首选);足三里穴(“长寿穴”,健脾胃、安神,适合多数人保健);三阴交穴(内踝尖上方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尤其适合女性,可调理脾胃、改善气血不足型失眠和月经不调)。每次选 2-3 个穴位,每个灸 10-15 分钟。

其次是方法。新手建议 “温和灸”:点燃艾条后,距皮肤 3-5 厘米(以温热不烫为宜),固定在穴位上方,至皮肤发红即可。嫌手持累可用艾灸盒:截断艾条放入盒中,扣在穴位上,安全方便。频率建议每周 3-4 次,勿天天灸,以免 “上火”(口干、咽痛);灸后喝杯温水,帮助代谢。

最后是安全禁忌。艾灸时要防烫伤,皮肤敏感或感觉不明显者(如老年人),可在皮肤与艾条间垫薄纸;灸后 1 小时内不洗澡,避免寒湿入侵;孕妇、皮肤破损或有急性炎症(如发烧、咽痛)者,暂不适合艾灸;若出现轻微 “上火”,减少灸时或暂停 2-3 天,通常会自行缓解。

结语

艾灸不是简单的"烤火",而是通过温热刺激唤醒人体自愈力。从调理脾胃入手,不仅能解决消化问题,更能改善睡眠质量,实现由内而外的健康升级。建议初学者从每周2次、每次15分钟开始,循序渐进地感受艾灸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