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稳定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若血糖长期忽高忽低,会损伤血管和器官,引发手脚麻木、视力模糊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做好饮食、运动、用药和监测这四方面,就能有效控制血糖,让血糖保持稳定状态,减少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
一、饮食护理:吃对饭,血糖少波动
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主食选择上,应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馒头的摄入,替换为燕麦、糙米、玉米等杂粮,每餐主食量控制在约一个拳头大小,避免过量导致血糖升高。蔬菜方面,优先选择菠菜、生菜等绿叶蔬菜,可适当多吃;土豆、红薯等根茎类蔬菜因淀粉含量较高,应计入主食量,避免重复食用。烹饪蔬菜时,少用含糖量高的沙拉酱,可用醋搭配少量香油调味。
肉类和蛋类选择上,以鱼肉、鸡胸肉等瘦肉和鸡蛋为主,每天肉类摄入量控制在一个手掌心(去掉手指)大小,减少肥肉、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制品的食用。同时,要警惕 “隐形糖”,奶茶、蛋糕、含糖饮料以及红烧菜中添加的糖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若前三位出现 “白砂糖”“果葡糖浆”,应尽量少买。吃饭时遵循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的顺序,每口食物咀嚼 15-20 下,避免狼吞虎咽,帮助控制进食量,稳定血糖。
二、运动护理:动一动,助力血糖控制
适当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选择快走、打太极、跳广场舞、骑自行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快跑、高强度健身等剧烈运动,防止运动后血糖波动过大或引发身体不适。每天运动时间需达到 30 分钟,若时间紧张,可拆分为 3 次,每次 10 分钟,如早中晚各进行 10 分钟快走,同样能达到运动效果。
运动时间选择在饭后 1 小时,如晚饭后散步,此时运动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避免刚吃饱就运动,以免引起胃部不适;也不要空腹运动,防止出现低血糖。运动时随身携带 1 块糖或 1 小袋饼干,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食用,缓解不适。
三、用药护理:规范用药,避免血糖失控
用药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需严格遵循医嘱。口服降糖药要按时服用,根据药物要求在餐前或随餐第一口饭同服用,避免漏服。若忘记服药,不要随意补服双倍剂量,应及时咨询医生,根据医生建议处理,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血糖暂时稳定,擅自停药也可能导致血糖反弹。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可选择肚子、大腿,每次注射需更换部位,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引发局部皮肤问题。胰岛素保存也有讲究,未开封的胰岛素需放入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保存,避免暴晒和高温,防止药效失效。同时,养成记录 “用药日记” 的习惯,记录每天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和时间,就医时携带,方便医生了解用药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监测护理:勤监测,掌握血糖变化
定期监测血糖能及时了解血糖情况,帮助调整护理方案。日常每天需监测 2 次血糖,可选择空腹和饭后 2 小时两个时间点;当身体生病、更换药物或饮食过量时,应增加监测次数,全面掌握血糖波动。
在家自测血糖时,采血前用温水洗手,保持手指清洁干燥,采血时避免用力挤压手指,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注意检查血糖试纸是否在有效期内,过期试纸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此外,记录 “血糖笔记”,将每次的血糖值、当天的饮食情况、运动时长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原因,如吃蛋糕后血糖升高、运动后血糖降低等,为后续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提供依据。
五、紧急情况处理:血糖失控,及时应对
血糖过高或过低都属于紧急情况,需正确处理。当血糖超过 16.7mmol/L 时,属于高血糖状态,此时应多喝温开水,促进血糖代谢,避免食用甜食,同时立即联系医生,根据医生指导采取降糖措施。若血糖低于 3.9mmol/L,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吃 1 块糖或喝半杯果汁,15 分钟后再次测量血糖,若血糖仍未回升,可再次补充糖分,若症状未缓解,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结语
糖尿病护理并不复杂,只要坚持做好饮食、运动、用药和监测这四方面,就能有效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无需过度焦虑,规范护理的同时保持良好心态,依然可以正常生活,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