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家庭护理腔隙性脑梗患者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妊娠纹预防——孕期护理小妙招 初筛保障血液安全,助力淋巴瘤患者渡难关 蚕豆病筛查——守护宝宝饮食安全关 家庭护理腔隙性脑梗患者指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护理腔隙性脑梗患者指南

作者:南宁市福利中医医院 陵星辰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因大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小腔隙而得名。由于病灶体积较小,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常表现为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但该病易复发,且多次复发可能影响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后,家庭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对降低复发风险、促进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文从多个方面,为大众提供科学、易懂的家庭护理指导。

认识腔隙性脑梗,消除恐慌心理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肢体轻偏瘫(如一侧手脚轻微无力、活动不灵活)、感觉障碍(如手脚麻木、触觉减退)、构音障碍(如说话含糊不清、表达不流畅)、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易摔倒)等,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轻微头晕、头痛,甚至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需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死虽症状较轻,但并非无关紧要,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反复发病,逐渐加重脑损伤。

日常照护:筑牢康复基础

日常照护需围绕患者起居安全与用药规范展开,减少意外风险,保障治疗效果。

起居方面,应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至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起床、站立时需遵循 “慢动作” 原则,先卧床片刻,再缓慢坐起,停留数秒后起身,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摔倒;家中环境需进行安全改造,如卧室、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垫,清除过道障碍物,保证光线充足,避免患者因视线不佳或环境杂乱发生意外。

用药护理是预防病情复发的核心。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及控制基础病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家属需协助制定用药清单,明确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补充药物,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头晕等不适,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原则,逐步提升肢体与语言功能。

肢体训练方面,若患者存在轻微偏瘫,可从被动训练开始,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如屈伸肘关节、膝关节),每次10至15 分钟,每天2至3次,防止关节僵硬;待患者肌力有所恢复,可过渡到主动训练,如自主抬手、抬腿、握拳、抓握物品等,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与时间;能独立坐起或站立后,可在家人陪同下进行行走训练,先在室内缓慢行走,再逐步尝试室外活动,注意选择平坦路面,避免患者摔倒。

若患者存在构音障碍,语言训练需从基础开始,先练习简单的单字、词语(如 “水”“吃饭”“谢谢”),鼓励患者清晰发音,家属耐心纠正;待患者表达能力提升,可进行短句、对话训练,如日常问候、描述身边事物,通过反复练习改善语言流畅度,避免患者因怕说错而减少交流,影响恢复。

病情监测:及时识别危险信号

需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每周监测1至2次血糖、血脂,记录数值变化。若血压持续高140/90mmHg 或低于 90/60mmHg,血糖空腹超过7.0mmol/L 或餐后2小时超过11.1mmol/L,血脂异常升高,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若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立即送医:肢体无力或麻木加重,甚至无法活动;说话突然完全不清或无法表达;剧烈头晕、呕吐、视物模糊;意识模糊、嗜睡或昏迷。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再次发生脑梗死,及时就医可降低致残风险。

饮食与心理:双管齐下促康复

饮食护理需遵循低盐(每日≤5 克,忌咸菜、腌肉)、低脂(忌油炸食品)、低糖、高蛋白(适量鸡蛋、牛奶、瘦肉、鱼类)、高纤维原则,多摄入蔬菜(菠菜、芹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及全谷物(燕麦、糙米等)以控基础病,同时戒烟限酒;针对部分患者因肢体障碍或担忧病情产生的焦虑抑郁,家属应多陪伴倾听、给予鼓励,协助参与看电视、散步等简单活动,助其重建信心,促进身心康复。

结语

总之腔隙性脑梗死虽易复发,但通过科学的家庭护理,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家属需重视护理细节,与患者共同努力,将护理融入日常生活,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