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为身体的感冒、发烧而担忧,并及时就医。但我们是否也同样关心过自己的情绪“感冒”和心理“发烧”呢?
很多人误以为精神卫生只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严重疾病有关。其实,它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能够做到这些:
1.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
2.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可以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压力)。
3.有成效地工作(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创造价值)。
4.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做出贡献(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回馈社会)。
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意味着我们也会有情绪起伏、会遇到困扰,但我们有能力去恢复和调整,继续积极地生活。
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围绕精神心理问题的误解和偏见依然存在,这常常阻碍了人们寻求帮助:
误区一:“想开点就好了”=坚强就能战胜一切
事实:抑郁症、焦虑症等也是医学疾病,就像心脏病、糖尿病一样,有其生理和病理基础。它们不是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仅靠“想开点”是无法治愈的,需要专业的干预。
误区二:看心理医生=疯了
事实:寻求心理帮助是关爱自我、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就像定期体检一样,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健康管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
误区三:许多精神疾病患者都很危险
事实:绝大多数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并不具有攻击性,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自身的痛苦中,甚至更容易成为暴力和歧视的受害者。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